世界不思議

你可能讀錯的歷史:拿破崙不是“矮子”;金字塔也非奴隸建造

人類的歷史自從被符號、圖形、文字記載而來,因為時代、立場、觀點、表達方式等不同,無可避免地形成一些“偽歷史”。比如說,以身材矮小而廣為人知的法國皇帝拿破崙,其實他的身高放在當時的社會時空來說,雖不是高個子,但也絕對不矮。
但是,要“看清史實的面貌”,打破以訛傳訛的謬誤,就要從龐大巨量的史料、資訊、期刊論文、書籍中抽絲剝繭,逐步呈現歷史的全貌。
拿破崙真的很矮?

關於 18 世紀末,法國皇帝拿破崙身材矮小的傳言,有許多不同的看法。很多的傳記寫道,拿破崙的身高只有 5 英呎 2 英吋(約 157.48 公分)。1910 年,法國傳記作家克婁德·米奈佛在《拿破崙傳記》中聲稱:“拿破崙是中等身材,體格健壯。”

戴斯蒙·果格里在《將軍不凡》一書則引用亨利·賓柏禮的說法,他認為步入晚年的拿破崙“身高 5 英呎 6 英吋”。1802 年,英國觀察家約瑟夫·法靈頓(Joseph Farington)在《法靈頓日記:1923 至 1928 》中記載,拿破崙“不足中等身材,我認為他絕不超過 5 英呎 6 英吋”,但法靈頓的同事卻認為拿破崙有 5 英呎 7 英吋。此外,《五十天:拿破崙在英格蘭》作者尚·杜亞梅(Jean Duhamel)則主張,拿破崙“大約 5 英呎 6 英吋⋯⋯體格矮壯”。
為什麼法國人和英國人對拿破崙身高的看法如此不一致?拿破崙的私人秘書路易·德布禮恩編過一本書,答案的線索就藏在那本書的註釋裡──裡面詳細描述一份1784 年的學校報告,上有拿破崙 15 歲時的紀錄:“拿破崙,1769 年 8 月 15 日出生,身高 4英呎 10 英吋 10 分”。那則註釋指出,這份數據採用的是法尺,而早在 19 世紀初,法尺比英呎略長。
1847 年,坎貝爾·莫菲特=在《應用化學:肥皂與蠟燭製造》中說道,1 法尺等於 1.066 英呎;1 法寸等於 1.066 英吋;1 法分(法尺的分割單位)等於 0.088 英分。根據這套度量標準,成年的拿破崙身高在英制標準下是 5 英呎 3 英吋(約 160 公分),比一些人的說法高了 1 英吋(約 2.54 公分)。
1821 年拿破崙逝世後,根據官方記錄,他的身高在法制單位下是 5 尺 2 寸,換算成英制單位後就是 5 英呎 6 寸(約 167 公分)。在當時,法國男性平均身高為 5 尺 5 寸(約 165 公分),英國人則稍微高一些,相形之下,這位法國皇帝就比常人高一點。
拿破崙長得不算特別高,也不算特別矮,一如米奈佛所言,他是“中等身材”;除非已故的拿破崙是在英國統治下身亡,並以英制單位測量遺體長度⋯⋯。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s.com

奴隸建造了埃及金字塔 ?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s.com 韓國壯陽口溶片

世界七大奇蹟之一埃及金字塔,吸引了世世代代的人悠然神往。公元前 5 世紀,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Herodotus)認為,埃及奴隸建造了金字塔,並在《歷史》(輯二)中描述一段關於基奧普斯(Cheops)的故事。
基奧普斯又名胡夫(Khufu),是公元前二十六世紀權傾一時的埃及法老王。基奧普斯為了滿足私慾,強迫每個人像奴隸那樣為他效勞,無一例外。不過,希羅多德機靈地補充道,“只要你覺得這些埃及故事值得採信,想怎麼解讀都可以”。

這位歷史學家繼續介紹暴君基奧普斯──他要求每 10 萬埃及人為一組,一連 3 個月不停工作,還說他喪盡天良,為了滿足建造金字塔的野心,不惜逼迫親生女兒賣淫來籌措短缺的資金。
然而,芭芭拉·華特森(Barbara Watterson)在《埃及人》一書中,直指希羅多德陳述的內容“根本無憑無據”。瓊.曼奇.懷特(Jon Manchip White)在《古埃及日常生活》一書中則寫道,在這個時期,埃及奴隸制度漫無章法,還不成規模,奴隸人數也不多,且奴隸幾乎全是來自異邦的俘虜,無一例外。埃及自由民很少被販賣為奴,而既然一定是自由民建造了金字塔,那他們當中大概沒幾個人會是奴隸。
過了大約 5 世紀,到了公元 1 世紀時,猶太教祭司兼歷史學家弗拉維·約瑟夫(Flavius Josephus)在《猶太古史》中主張,建造金字塔的不是埃及奴隸,而是希伯來奴隸。約瑟夫在書中解釋,“埃及人對希伯來人不懷好意,覬覦他們的財產,因此指派他們去修築金字塔。他們就這樣度過飽受折磨的 400 年”──但是這段敘述對應的日期不太精確,因為埃及吉薩金字塔落成的時間點,是大約在公元前 2649 年至1640 年之間,而摩西帶領希伯來奴隸出埃及,卻是在公元前 1300 年左右的事。
《建築史》作者史畢羅·考斯托(Spiro Kostof)指出,蓋金字塔的人是石匠和工匠等正規工作者,所以我們不該再把金字塔視為壓榨奴隸的成果。除此之外,華特森也同意,農民在不需技術的工作上幫了大忙──當洪水氾濫無法耕種時,他們會一起去建造金字塔。考斯托補充,7 月底至 10 月底間,尼羅河氾濫成災,大多數人閒著沒事,所以很可能徵收了額外人力來搬運石塊;華特森更進一步解釋,農民服勞役後可以獲得口糧,一般家庭也都很樂見這類額外糧食。依此看,興建金字塔是特別設計的就業方案,其中還藏有為人民謀福利的用心。
米洛斯拉夫.維納爾(Miroslav Verner)在《金字塔》一書中主張,這些工匠堪比歐洲中世紀工匠的同業公會;考斯托認為,古代社會確實能從修建紀念碑的過程中獲得“滿足”,就像英格蘭巨石陣,吉薩金字塔是象徵希望的紀念碑。
至於將“奴隸建築工”活活封進金字塔墓穴中,以防技術外流的傳言,華特森則追溯至刻在伊內尼(Ineni)陵墓上的銘文。根據銘文記載,拉美西斯九世負責監督圖特摩斯一世法老的陵墓工程,以及確保整個施工過程都沒有被人看見或聽見。另外,她還補充:那些建築工不是用過即丟的無名小卒,“修築皇家陵墓的工人個個手藝精湛,都是受人敬重,生活過得比一般人更優渥的工匠。”
這裡還有一則小趣聞,興建拉美西斯三世的陵廟哈布城時,工人因不滿建材遲遲沒送到,上面還置之不理,發起了“罷工運動”。這想必是有史以來第一場靜坐抗議!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