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思議

秦檜家族墓出土,專家看到墓頂上的盜洞,為何說是明代盜墓賊干的

2006年期間,南京市博物館考古人員在江寧區附近清修村地區,發現一座南宋時期的古墓。當古墓封土被挖開後,考古專家看到墓頂石板的盜洞,當即脫口而出道:“這是明代時的盜洞”。考古專家為何一口咬定該盜洞是明代時期的盜洞?他們究竟有何依據?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2006年時,南京市博物館考古人員在江寧地區進行搶救性考古時,偶然發掘出三座南宋時期的古代墓葬。從三座墓葬的形制規格上來看,其墓主人生前的地位極高,應該屬於史書中能夠有資格被記載的人物。根據初步推斷,該座墓葬群很有可能就是南宋著名奸臣秦檜的家族墓。三座墓葬整體呈“品”字形排列,其內均為土坑豎穴石室墓,墓中沒有墓門以及墓道,但是在墓室的上方,卻覆蓋有多塊大青石板,其本身質地非常牢固,為打開墓葬增添了不少的困難,令考古專家們一時感到有些棘手。

不過在考古專家挖掘古墓時,還發生了一段小插曲。當考古專家們在找到古墓時,由於其上封土堆積千年,一時難以被清理乾淨,所以專家們還是決定,先利用現代化機械設施,將墓頂封土全部清理乾淨。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隨著封土的減少,墓頂青石板上赫然顯露出幾個大小不同的圓形盜洞。考古專家們心裡一驚,確認該古墓曾被盜墓賊盜掘過,墓內的文物也許多數難以倖免。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s.com

當清理封土的機械被撤走後,專家們紛紛踏上墓室青石板,研究盜洞的結構與年代。只一會的功夫,一位考古專家脫口而出道:“這是明代時期的盜洞,眼前的這一座大墓,應該早就被盜墓賊光顧過了。”,見眾人有些不解,考古專家才為眾人解釋起來。原來,盜墓行業古已有之,早在三國時期就曾出現,但由於當時的墳墓埋葬技術有限,所以盜墓賊只要掌握好挖掘的力度與方位,即可順利進入盜洞。可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後世越來越多的貴族們,發明了各種防止盜墓的手段,諸如流沙法、灌漿法、陷阱飛刀法等等,令盜墓賊們的盜掘難度大大提高。因此而言,有盜墓賊就發明出一種“火燒水澆”的方法,專門用於對付墓頂青石防盜層。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s.com 韓國壯陽口溶片

盜墓賊都是雞鳴狗盜之徒,不可能無中生有想到這種有效的方法,他們的靈感完全是來源於一處著名的工程——開鑿胭脂峽。胭脂峽位於南京市溧水區,也被稱為是“胭脂河”,曾以“胭脂崗”而得名,被後世譽為是“江南小三峽”。早在明代初期,胭脂崗附近並未通航運,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後,他才出於戰略考慮,命人在南京地區與兩浙地區開鑿一條人工運河。

1393年時,朱元璋正式委派崇山侯李新到溧水,親自負責主持開鑿胭脂河的工程。當時的李新組織起蘇皖兩省民工數十萬人,採用熱脹冷縮的物理原理,對山體進行開鑿。他先是命人將山石開洞,之後在洞內塞進各類可燃物,利用火燒對岩石進行加溫。當岩石達到一定溫度時,再用冷水進行澆灌,山石才得以裂開。正是利用這種辦法,李新硬是開鑿出一條30餘米深、10里長的水路,為明王朝初期的各類運輸船舶打開了新的航道。考古專家認為,此次在江寧區出土的“秦檜家族墓葬”,其墓頂石條上的痕跡,與火燒水澆法令石頭裂開的情況基本吻合,故此才大膽斷定,該盜洞應該屬於明朝時期。在此之後,借助機械的力量,考古專家們終於打開了墓葬,然而可惜的是,該座墓葬中的文物數量極少,僅有包括金器、銀器、漆器、錫器、瓷器等百餘件,這無疑為定義秦檜墓添加了不少的難度。

文物工作者們一生兢兢業業,對於考古事業也盡職盡責,他們都希望,能夠順利找到秦檜墓葬,給歷史一個交代。該願望雖然遙遙無期,但也同時傳來了好消息,在江寧區清修村附近,另一些考古專家找到了秦檜後人秦熺的墓葬。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小編也相信,隨著秦熺中的秘密不斷被揭開,其先人秦檜的墓葬也一定會被找到,我們還是拭目以待吧。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