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生活的朋友,對田間地頭的野草野花應該很熟悉。有一種這樣的野草,它看上去像滿天星一樣,小花極多。花朵主要呈粉紅色,也有白色和藍紫色。整個植株看起來是青綠色的,在葉子邊緣和莖稈上有一層淺淺的白色粉末。這種野草學名叫做麥藍菜,也有許多外號,比如麥籃子、麥連子,它還有一個十分獨特的名字,叫“王不留行”。

明明是一種看上去不起眼的野草,為什麼會有“王不留行”這麼文言文性質的名字呢?這還要從這種野草本身說起。麥藍菜的種子是一種草藥。中國的古人們很早就發現,這種野草可以用於診治一些病症,因而具備特殊的價值。“王不留行”一般特指麥藍菜的種子。在李時珍的《百草綱目》中就記載,這種草藥“性走而不住,雖有王命,不能留其行”。這也就等於解釋了”王不留行“這個名字。

然而,王不留行並非是李時珍的創造,李時珍是明代人,早在李時珍之前,就有許多醫書開始使用“王不留行”這個名字。如果要追溯的話,那還要從西漢末年的一個故事說起。據民間傳說,第一個發現這種草藥的人名叫邳彤。邳彤在發現“王不留行”的地點,想到了一個故事,這才起了一個這樣的名字。

西漢末年,邯鄲人王昌自稱漢成帝之子劉子輿,反叛了劉秀。王昌率領部隊追殺劉秀的時候路過邳彤的家鄉,要求當地人給他們送來食物,並騰出房子來給他們住。當地的村民知道這群人是製造禍亂的根源,於是根本不理他們。王昌等了很久,都沒有等到食物,正打算踏平整個村莊。這時候有人說,這裡山高林密,老百姓都躲到樹林裡,到哪裡去找他們呢?況且踏平村莊無益於解除將士們的飢餓,還不如趁早離開,另謀打算。王昌覺得有道理,就連夜離開了這裡。

邳彤想到了這個故事,於是就給這個草藥命名為“王不留行”,用以警示後人。不知道大家瞭解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