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看紀錄片,還是考古現場直播,我們都發現這樣一個現象:那些古代的城池幾乎可以整個被挖出來。為什麼古代城池會沈到地下呢?他們不是一天消失的,也不是突然就成了空城,怎麼就成了深埋地下幾米甚至幾十米之深的地下?
歲月就是一把殺豬刀,在它的"劫殺"之下,城摞城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其實,這還真不是什麼怪事,說直白點,古人所云的"滄海桑田"不就是如此嗎?多少古城池,多少舊景觀,它們因為歲月的流逝,最終一點一點被風潮湮沒,最終消失於地表。而這樣的事幾乎層出不窮,絕對不只是那些沈默的古墓王陵,地下有多豐富,恐怕是我們所不敢想的。比如說河南的開封古城,它的發現簡直震驚了所有人。
那是1981年的一天,開封的龍亭公園東側潘湖正進行著清淤作業。可是,大家忽然發現,地下竟是成片的建築城牆。原來,那竟然是明代時期周王紫禁城的遺址。這件事馬上驚動了考古專家,當對這一遺址繼續下挖時,竟然在八米深的地方又出現了一座建築遺址,而這一次卻是北宋皇宮的大慶殿。對於這種城摞城的現象,考古家們都驚呆了,他們馬上在全市範圍內進行勘探,而結果也足以讓世人目瞪口呆:地下三米深的地方,是清朝時期的開封城,而繼續下挖五米的地方則是明朝開封城,六米的地方又變成了汴京城,到了地下八米處就成了宋朝汴梁城,地下十米處為唐朝汴州城,十二米處則為魏國大樑城。
一個古城,它將三座國都、兩座省城、一座中原重鎮摞在一起。而這有更不可思議的,那就是這六處遺蹟中,除了城摞著城,更有路摞路、門摞門、牆撂牆的現象,甚至是馬道摞著馬道。而這,還不是開封全貌,它地下到底還有什麼?恐怕考古專家都不敢繼續下挖了。可是,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事情?在考古專家的眼中卻一點都不奇怪,因為"滄海桑田"從來都是如此。像開封這樣地處中原,以黃河為鄰的地方,牠吃黃河,靠黃河,同樣也要受黃河的侵襲。
從歷史資料可以看到,從金代開始,黃河決口事件發生三百多次,而洪水進城事件也有七次。在公元1305年的時候,黃河決堤,整座開封城幾乎被淹沒。所以,開封之所以一層一層地古蹟相摞,那就是黃河不斷衝擊,發水,最終導致的城池"淪陷"。當然,地表不只是在洪水、地震時發生下沈,自然災難之外的人為攻城、屠殺,也同樣會讓城市最終消失。我們如今看到的城摞城奇觀,恰好就非常準確地回答了古蹟之所以沈於地下這一問題的答案。不同的時期,因為城池不同程度地修建、疊加,最終就會造成這樣一層壓一層,將最開始的痕跡下沈的結果。
古代城池為何最終成了地下產物?原因是多方面的,人為與自然因素都有當然,除了開封,我國還有很多這樣的古蹟,比如說青銅器窖窯,裡面都是排列整齊的青銅兵器。它不屬於古墓,但也不像故意埋藏。可為什麼會這樣大量又整齊地擺放於地下,事實上就是遺蹟被沈陷,最後被時光埋沒的過程。至於為何會出現這種被埋到地下的結果,那原因就不一而定了,至少,多個方面都可導致這些古蹟下沈。
首先,我們前面說過的自然災害侵襲,就像黃河那樣。黃河決口可以讓一座城消失,洪水也可以,而地震、火山噴發都會讓一個城市、縣鎮、村莊在瞬間成為無形。我們可以不管它是不是環境破壞帶來的後果,但就古蹟沈沒現象來說,往往洪水、地震是最快讓它們成形的推手。比如開封古城,比如北宋時期的鉅鹿城。與此同時,火山噴發這種災害雖然不多,卻絕對是突然而至,瞬間抹煞一處地方的最快速度。當火山噴發後的熔岩、火山灰湧出時,一個村莊也就自然不留一絲痕跡地消失於地下了。其次,人為所致的結果。人為雖然是速度較慢的過程,但卻是不可更改的歷史進程腳步。各朝各代,各個時期,應該說都有這樣的情況發生。
從最簡單的瘟疫層面來講,當一個地方發生了較大型瘟疫,且又無法改變當地疫情的時候,直接棄之銷毀就是古人常用的方法。所以,這個被廢棄的地方,因為長時間得不到人類生存的痕跡,便也就隨著時光慢慢消失於塵埃了。當然,這種消失速度很慢,但它並不意味著不可能消滅一個地方。比如說唐朝時期的長安城城牆,其地面與我們現在的地面相比,足足低了五十公分。這就是無人問津,或者少有人管理而帶來的地表下沈。不過它速度極慢,每年約為0.05公分的樣子。
除此之外,人為原因當中還應該包括自動深埋這一行為。為什麼?當然是後來者迴避現實所採取的方法。比如說在故宮的地下,就有明代故宮的地基。這再明顯不過了,清朝時期修建故宮時,人們有意識地將明代的遺址進行了掩埋。有人說如果對一個地方不進行打理,也就是放縱,順其自然地對待時,它早晚都會倒塌、消毀,沒於黃土。確實如此,人若放縱不管都會快速消亡,又何況於不言不語不能動的遺址?
由此,我們就可以明白,任何一處古蹟,哪怕在不經歷天災、自然危害的情況下,只是人為棄之不顧,它也會在歲月的抹煞下,慢慢變成塵土的一部分。歲月這把殺豬刀,殺的絕不只是人,還有一切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