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思議

古代內藏庫:皇帝比較“窮”,也攢私房錢,如何充實自己的小金庫


封建時期皇帝既是天子,又是國家的實際掌控者,有“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內皆是王臣”的事實。很多人認為皇帝可以任意地支配一個國家的財富,作為自己的日常開銷。但是實際上大多數時候,皇帝也不能隨便花費國庫裡的錢財的,特別是不能用於私人的享受和揮霍。這種情況下皇帝比較“窮”,他們也攢私房錢,於是“內藏庫”便出現了,內藏庫既把國家財產和皇帝私人財產區分開了,又滿足了皇帝的私人需求,因此在各個時代都有相應的機構行使“內藏庫”的權力和職責。皇帝的“小金庫”發展歷程1.“小金庫”雛形始於西周,完善於漢唐最早追溯至周代,就已經有了帝王私財的概念。當時天下的財產總的來說分為九貢、九賦、九職三部分。而剩下的就是天子的私財了,如《文獻通考》中記載的“三者餘財,以供好玩”,也就是說這三種財產剩下的部分就是供給皇室玩樂的財產。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s.com

宋太祖


唐代時期類似的機構也很多,瓊林庫、大盈庫、豐德庫、備邊庫等都是管理皇帝私財的機構。唐德宗時期開始把這些機構統稱為內庫。由此看來,《慶餘年》中的“內庫”稱呼很大程度上也是來自於唐代的社會背景。2.宋代明確了內藏庫的用途、職責宋太祖登基後,設立了“封樁庫”,封裝庫的職責除了像歷代一樣作為皇帝的私人小金庫外,還有著國家儲備資源的功能。《宋史·食貨志》中記載:“軍旅、饑饉,當預為之備,不可臨事厚斂於人”。也就是封樁庫還作為軍隊開銷、饑荒時期的應急儲備來使用。宋太宗時期正式把“封樁庫”改名為“內藏庫”,並有專門的官位“內藏庫使”管理內藏庫。宋太祖時期的封樁庫的錢財主要來源於後週的內府資產和徵討其他國家的府藏,宋太宗則命令把戶部財賦中的貴重物品如金、銀、奢侈絲織品轉移到內藏庫。至宋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內藏庫完全淪為了皇帝的私人財產。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s.com 韓國壯陽口溶片

清朝內務府


3.明清的內藏庫僅作為皇室資產使用明代的內藏庫還不如宋代,宋代的內藏庫至少還有著接濟國家的雙重職責。明代的皇帝則是想方設法地把國家的財富收斂進自己內府裡,動輒數十萬兩白銀,最多的一次竟然有兩千四百萬兩白銀。這樣的後果就是國庫空虛,國家財政面臨嚴謹的考驗。大臣們不得不加徵稅收來維持國家和軍隊的運轉了,這也加劇了明朝後期的內憂外患。清朝時期的皇帝為了避免重蹈明朝的覆轍,便設立了“內務府”,內務府負責皇室的日常開銷和花費,管理皇室財政。戶部只需要每年向內務府撥付十萬兩白銀即可,內務府與戶部的互不干涉使國家和內府都得到正常的運轉,一般情況下,即便是皇帝也不能要求戶部向內務府撥錢。這也使得清朝直到“太平天國”運動前,清政府的財政一直保持穩定運轉的原因之一。皇帝小金庫的用之於民或滿足自身需求皇帝把私人小金庫與國家財產分割開來既有好的一方面,又有為數不少的弊端。好的方面是國家財產能夠更多的服務於國家和百姓,壞的一方面是,驕奢淫逸的皇帝會不惜一切地擴充自己的小金庫而無視國家的財政狀況,甚至靠犧牲國家財政來滿足自己的私人需求。

宋朝貨幣


1.把皇帝的私人財產和國家財產區分開來從漢代開始出現的少府到唐代的內庫,雖然皇帝的小金庫一直在發展,但總體上只是作為皇帝以及皇室成員的消費所用,並沒有影響到國家的運轉。就規模上來講也遠遠不如戶部,還沒有到與戶部爭奪國家財富的地步。在機構上也沒有形成完整的財政體系,與朝廷的聯繫並不算深。雍正年間內務府每次領用20萬兩,至乾隆年間亦基本維持在20萬兩。因此內務府在不亂政的前提下,是起到積極作用的。皇帝和皇室的開支不再直接依賴於國家,而是由專門的機構來負責,這便是內藏庫成立的初衷吧。2.宋朝的內藏庫有著內外兼濟的作用如果說有哪個朝代的皇帝小金庫最對國家有利,那麼就非宋朝的“內藏庫”莫屬了。宋太祖立國後直接繼承了後週的皇室小金庫,在之後征伐南平、後蜀、南漢、南唐等國後把這幾個國家的府藏全部納入了封樁庫之中。宋朝的內藏庫雖然也是皇帝的私人財產,但也作為緊急時期的國家應急儲備。比如宋仁宗時,就有內藏庫數十次支援三司的情況,宋真宗時期也曾規定每年從內藏庫無償撥給三司六十萬兩白銀。儘管絕大多數時候宋代的皇帝很不情願,但有時也會拿小金庫裡的錢財支援國庫,在國家遭受戰爭、災害之類的大事時,戶部的官員也常常厚著臉皮向皇帝借錢。皇帝也通常會掏錢幫助國家度過難關。

宋理宗


3.皇帝官員為了滿足個人的需求擴充小金庫有的皇帝為了擴充小金庫而剝削國庫或者百姓。比如漢朝時期的人頭稅,3歲以上14歲以下的未成年人每年需要繳納23文的人頭稅,其中20文歸皇家,3文上交國庫。也就是說其中的絕大多數人頭稅都用於皇室的私人財產。雖然這麼多的財產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仍然算得上是杯水車薪,但直到滅國時大臣們還有那麼多的私人財產,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明朝的滅國原因了。儘管清朝把皇室的“內務府”和戶部區分的很清楚,但是皇帝不滿足於內務府的錢財數量,而又無法向戶部索要銀兩時,便用自己的權力來為自己斂財了。比如讓地方大臣交納的“議罰銀”,以及向商人剝削的鹽稅和關稅。清皇帝派內務府人員管理鹽政、關稅,都是為內務府補充血液的方法。就連相對開明的宋朝,也腐敗的一面,被稱為最有作為宋孝宗看著內藏庫中銅錢腐爛也不願意支援給政府,宋理宗寧願把錢財捐給寺廟也不願將內庫的錢物撥給幾近枯竭的國家財政。

康熙和曹寅


4.日益壯大的皇族迫使內藏庫不得不擴大規模雖然各代的開國皇帝都是能力極強的,即便設立小金庫,也會儘量不讓其影響國家的財政。但是後代的皇帝和皇族就沒有那麼高的覺悟了,再加上皇族數量越來越多,整個皇室群體淩駕於平民階層之上,而他們又大多是奢靡浪費的群體,因此對人數躲起來之後對國家財政的衝擊尤為可怕。因此每個朝代的後期,臃腫的皇室人群都不可避免地成為國家的累贅和包袱。明朝中後期宗室的米糧消耗就超過了軍隊,佔據全國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戶部連養活皇室都成為了問題,更別提養活整個國家了。以至於明朝百姓私底下把北虜、黃河和宗室並稱為三大禍害。

不但皇帝有小金庫,各個地方政府也常常設立自己的小金庫,比如清朝時期的地方官都有正奉和養廉銀,皇帝也會設立鹽政、稅務官等為內務府斂財。如《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的官位為江寧織造,江寧織造本身只是一個小官,但是卻擔負著為皇室籌辦錦緞布匹的職責,康熙六次南巡,其中有四次都住在曹寅的家裡,可見其深受“龍恩”。總結法國思想家傅丹把國家財政比喻成“國家的神經”,皇帝的小金庫影響了神經的運行就會導致嚴重的後果,因此區分皇室私財和國家財政是首要的問題,實際上內庫和國庫之分有名無實。很多的開國皇帝和前幾代皇帝尚能把握好兩者的界限,但每個朝代的末期皇帝大多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不惜犧牲國家的利益的,宋朝、明朝、清朝都是如此,到了滅國的時候,國家都一窮二白、捉襟見肘了,皇帝還是死死地摀住自己的口袋,不讓小金庫裡的錢財救濟國家,最後只能導致國破人亡的命運。參考文獻:1、《〈慶餘年〉中的“內庫”,何時成為皇帝的“小金庫”》2、《皇帝的“內庫”,從錢罐子裡面話大宋的興衰》3、《內外兼濟與財權遷移—宋代內藏庫考論》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