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思議

從政策,經濟,文化,發明四個角度,探索宋朝的蒙學教育爆發原因

古代的“蒙學”、“蒙養之學”都取自《易經》中的“蒙以養正,聖功也”。孩童在蒙養時期進行優秀品質的教育,這是造就聖人的成功之路。由此可見,在封建社會初期蒙學教育就已經受重視,但是由於早期的知識文化存在壟斷,戰國之前“學在官府”,貴族進行文化壟斷所以只有世家貴族才能受到教育,但是為什麼宋朝蒙學教育爆髮式發展?政策,經濟,文化,發明四個角度告訴你!

古代孩童接受蒙養教育


利好“政策”奠定蒙學教育方向——“有目標”
在宋朝建立的背景是唐末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因此宋太祖制定抑制藩鎮的政策,並且通過杯酒釋兵權強化軍權進一步提高中央集權,把以文治國作為國家的指導方針並貫徹落實。宋太祖明確提出:“宰相須用讀書人”。宋太宗主張“興文教,抑武事”。在全國尚文抑武的大環境之下,從地方官員到中央的官員都是全是文人。宋真宗《勸學文》更是將這種政策推得最高,將科舉考試直觀的和功名利祿相結合,提出科舉考試改變命運的口號。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s.com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s.com 韓國壯陽口溶片

宋真宗的勸學文


宋朝統治者通過提高科舉的含金量的,增加科舉考試的錄取人數以及鼓勵公學和私學的方法直接推動宋代蒙學教育的發展。在《淳熙三山志》中記載了:“縣學乃置小學,則可為教諭者十歲以上,願入學者聽”;“州縣居養院有孤貧少兒內有科教導致人,也可在小學內聽讀。”從記載中可以看出當時入學並不是以門第作為標準的,而是從個人品德出發,這無疑促進社會重視小孩子的蒙學教育。

宋朝童子科


與此同時,宋朝還延續唐朝的教育制度,在科舉考試中設立童子科。在《宋史.選舉志二》中記載:“凡童子十五歲以下,能通經作詩賦。州升諸朝,而天子親試之”。十五歲之前統稱為小學,所受的教育稱為蒙學教育,如果能在十五歲以下能夠明經作詩就可以面見皇帝,這無論是在以後的仕途還是對於家族而言都是莫大的光榮,國家政策對宋朝蒙學具有重大的推動的作用。“經濟”發展提供物質基礎——“有老師”宋朝建立之後採取修生養息,與民更始的治國政策。在農業,商業和手工業都取得一定程度上的進步。農民階級的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得到提高,農民從奴婢,部曲轉變為佃農,人身依附關係有所減輕。這就使得農業的生產積極性得到提高,開闢大量的土地,提高耕種技術,增加糧食生產,使得農業經濟得到很快的恢復。糧食產量的提高無疑是為文化教育打好基礎,為學生和老師提供豐厚的物質基礎。

宋朝繁榮的經濟——清明上河圖


糧食產量的提高使人從土地上解放出來,所以在宋朝手工業和商業都得到極大的發展。在手工業方面,手工業作坊規模擴大,行業分工更加細密,使得手工業產品數量提高,同時品類也更加豐富。宋朝商人的地位得到提高,並且取消宵禁,宋代出現了鎮市和草市,農產品和家庭手工業產品日漸商品化,商品貨幣關係的不斷發展,商品經濟取得前所未有的發展。

宋朝取消宵禁,夜市繁華


“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在物質極度發達的時候,精神文化上面的需求就顯得尤為重要。經濟的繁榮是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也為文化教育的發展提供了物質上面的保證,特別是商品經濟的繁榮環境為蒙學教育創造了廣闊的商業平台。那些憑藉自己學識廣博,把知識作為商品,通過傳授知識謀生的人也越來越多,這無疑推動了蒙學教育的發展。衣足飯飽的人自然而然地想要為名為利考取功名,而蒙學又是考取功名最重要的基礎,所以說只有在物質極度富足的宋朝才可能會出現蒙學教育的爆髮式發展。理學“文化”的積極推動——“有課本”宋朝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逐步建立中央集權制統一國家。宋朝統治者將過多的精力放在集權上並加重對農民的剝削,直接導致當時廣大的農民貧困不堪。出現“仇怨之氣上衝於天”的現象,全國各地爆發農民起義和士兵暴動,嚴重威脅到宋朝的統治。於是宋朝統治者為了加強對人民的控制,鞏固政治統治,於是就制定了一套封建倫理道德標準,而這些規範的掌握需要從兒童開始抓起,最好的辦法就是實行蒙養教育。

理學家程顥程頤


宋代的理學家程頤一生都致力於學塾和教育事業,聚眾講學,倡導“天理”說,提出立志作為基本的教育問題,應樹立“學位聖人”的遠大目標,弘揚儒家文化,立志越早越好,《語錄》中記載:“養正於蒙,學之至善也”,“古人自幼學,耳目遊處,所見皆善,至長耳不聞異物,故易以成就,金人自少所見皆不善,才能言,便見穢惡。”理學家認為如今的人之所以不能成為聖人就是因為從小沒有接受到好的教育,這也從反面說明但是蒙學教育是多麼的必要。

朱熹寫的《蒙學須知》第六十七課


在張載的《橫渠易說》中明確提出蒙學要及時施教和引導,先入為主。兒童時期可塑性較強,是培養良好習慣和塑造優異品德的最佳階段。理學家們身體力行親自開設學校,授課和編寫教程,一些耳熟能詳的就是朱熹寫的《蒙學須知》和《小學》,王應麟編的《三字經》等等。這些都是朗朗上口,淺顯易懂,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的教材,這進一步推動蒙學的蓬勃發展。新發明活字印刷降低學習成本——“有學生”宋朝得益於經濟的發展和較為寬鬆的政策,宋朝的科學技術也得到了巨大的發展。雖然說早在唐朝的時候就出現雕版印刷,但是因為雕版印刷不僅印刷時間長,印刷人數要求也多,非常的費料。而且刊印出來的書籍,保存極為不便,而且手寫的字書常常出錯,但是這種雕版印刷難以修改等缺點,所以在唐朝的時候並不能得到很好的運用。而宋朝人畢生製成膠泥活字,實現排版印刷,既取代了手工抄寫的不便,又降低了雕版印刷的成本。

畢生和他發明的活字印刷


蒙學最重要的就是學習的課本資料,而活字印刷則攻克這最後一道難關。活字印刷極大地推動和普及知識文化,在客觀上不但為蒙學教育提供了物質條件還降低了學習的成本。活字印刷的出現無疑調動了理學家等知識分子編寫蒙學書籍的積極性,促使蒙學書籍大量的出現,為宋朝的蒙學教育進步和發展提供必要的學習資料。同時印刷術的出現降低學習成本,使得就算的普通家庭的孩子也能看得起書,這無疑降低讀書的門檻,而對於讀書改變命運普通人則擁有更大的動力,所以蒙學教育在得以在宋朝蓬勃發展。政策,經濟,文化,發明四個角度,探索宋朝的蒙學教育爆發緣由小結宋朝以文治國的政策直接導致宋朝的文化氛圍極度友好,宋朝統治者為了加強對人民的控制,鞏固政治統治,所以從思想上進行控制。由於孩童時期正在價值觀的塑造成型的時期,所以宋朝的統治制定了一整套封建倫理道德規範,而這些規範的掌握則是通過蒙學的方式向兒童進行傳輸,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蒙學的發展。同時宋朝以文治國的國策使得在宋朝期間出現過三次大規模的興學運動,而這三次興學運動直接推動了蒙學教育的發展。首先是學校增多,其次是科舉考試錄取人數增多,第三就是放寬入學條件,這些都促使蒙學教育得到發展。

通過朗朗上口的文字寓教於樂


宋朝的經濟發展使得大量人的從土地束縛中走了出來,在不用擔心溫飽問題的情況時下,孩子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顯然是最優的選擇,這使得當時的父母有能力將孩子送去蒙學。商業的發展同時也推動了活字印刷的發展,活字印刷的出現的使得蒙學的成本再度降低,更多的孩子能受到蒙學教育。不但如此,活字印刷的出現刺激理學家撰寫蒙學書籍如《三字經》,《蒙學須知》等等。有老師,有教科書,有政策,上學成本低,宋朝的蒙學教育自然而然呈爆髮式增長。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