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太祖朱元璋為鞏固大明江山,手段極其殘酷,曾誅殺無數開國功臣,卻意外漏掉了一名邊疆將領「陳亨」。這位不起眼的功臣,因避居邊疆而倖免於難,卻在後來成為改變大明命運的關鍵人物,在朱棣發起的靖難之役中,陳亨交出兵權助其奪位成功,也完成了對朱元璋「清洗功臣」的隱秘復仇,最終間接改寫了大明皇位的繼承格局。
陳亨出生於元朝末年壽州世家,承襲家族職務,曾在揚州任萬戶侯。目睹元朝腐敗與百姓疾苦,他毅然投身起義,加入當時尚不出名的起義領袖朱元璋麾下,成為鐵甲長。在戰場上,陳亨屢建戰功,深得大將軍徐達賞識,最終被朱元璋任命為北平都指揮使,負責邊疆防務,雖官位不高,但也正因如此,他避開了朱元璋對開國功臣的血腥清洗。
朱元璋血洗功臣 震驚朝野
朱元璋初登基時對功臣尚能維持表面和諧,甚至藉聯姻拉攏同僚,但隨著時間推移,他愈加不信任身邊的將領與文臣,為保障子孫穩坐皇位,陸續發動胡惟庸案、空印案、藍玉案等清洗行動,許多功臣被誅殺或受到牽連。
身居邊疆的陳亨既未卷入朝廷權鬥,也未對中央政權構成威脅,加上手握兵權且經驗豐富,朱元璋對他暫時放行,使他得以倖免於劫。然而,這些清洗舉措在陳亨心中埋下怨恨,長久壓抑的情緒逐漸積聚,為後來的行動埋下伏筆。
靖難之役 兵權決定江山
西元1399年,朱元璋四子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試圖奪取皇位。此時,陳亨主動將十萬兵權交給朱棣,成為靖難勝利的關鍵力量,也實現了對朱元璋「兔死狗烹」行為的隱秘復仇。靖難成功後,朱棣登基稱帝,封陳亨為都督,以肯定其戰功,可惜的是,陳亨在戰事中重傷,不久便去世。
陳亨雖在歷史上看似微不足道,但其行動深刻影響了大明江山的歸屬,從初投朱元璋,到最後助朱棣奪位,他展現了非凡膽略與獨立思考,成為那段歷史中不可忽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