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生理食鹽水洗傷口可以免了 跨國研究證實「自水來沖」效果相同
▲某些患者為確保「正確換藥」,甚至會每天到醫療院所以生理食鹽水沖洗傷口,其實多項研究證實用自來水清潔並不會提高感染率。(圖/視覺中國CFP)
記者邱俊吉/台北報導
許多人受傷、手術後換藥習慣用生理食鹽水沖洗,不少醫師也這樣建議,但根據最新研究,其實自來水沖洗傷口,並不會提高感染風險,民眾不必為此花錢購買生理食鹽水;研究團隊指出,國內目前仍有不少醫師認為自來水不夠安全,導致人力、醫療資源無謂浪費,未來在醫病兩端均須持續推廣正確觀念。
這項研究由雙和醫院乳房外科主治醫師譚家偉與團隊進行,他表示,團隊從多個資料庫蒐集2025年7月前的臨床試驗,最後納入12項研究,涵蓋3330名病人、3352個傷口,並進行統合分析,結果顯示,自來水與生理食鹽水造成傷口感染的風險無顯著差異,顯示自來水的安全性不遜於生理食鹽水。
譚家偉指出,此發現對於民眾深具意義,因為許多輕微擦傷或拆線前的傷口,其實完全可以在家直接以自來水清洗,既方便又能減少健保負擔,但實際上至今仍有不少患者為確保「正確換藥」,每天到醫療院所沖洗傷口,造成不必要的醫療支出及人力浪費。
令人意外的是,即使研究證實自來水的安全性,研究團隊據此結果、針對醫師進行問卷調查,卻發現醫師的接受度並不高。譚家偉說,部分醫師質疑台灣水質,認為「歐美自來水能直接飲用,台灣不行」,因此不能類比,但此研究除涵蓋歐美國家,還包括巴西、伊朗、印度與香港,這些地區的自來水同樣不建議生飲,沖洗傷口卻沒有提高感染風險。
除了水質顧慮,某些醫師可能擔心若病人感染,只用自來水沖,恐衍生醫療糾紛,故即便證據顯示自來水夠安全,仍不願改變觀念。譚家偉表示,這正是實證醫學落地的困難,單有數據,可能不足以改變行為,還需臨床指引、學會聲明與政策支持,才能讓醫師操作沒有後顧之憂。
譚家偉長期推動實證醫學,是訴求研究轉譯的考科藍台灣研究中心副主任,並創立台灣醫病共同決策與知識轉移學會,也擔任首屆理事長,多年來致力於「將研究證據轉化成臨床行為」;他強調,當自來水的安全性已被證實,卻因習慣或顧慮而遭棄用,其實是造成資源、生活便利的雙重損失,希望政策、專業與民眾這三面可以有更多連結,才能讓科學證據真正進入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