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書生為了參加科舉,往往需要攜帶大量盤纏,從家鄉長途跋涉到京城趕考,但即便行囊滿載金銀,他們仍能安全抵達,原因就在於腰間的「文牒」,意即官方核發的身份證明,象徵朝廷權威,對土匪而言,搶劫考生等同違抗國法,後果極為嚴重。這套制度不僅保護了考生,也維持了科舉制度的正常運行,顯示出古代社會對人才選拔的高度重視。
古代科舉是窮人翻身、改變命運的重要途徑,考生進京趕考,不僅需支付交通、食宿費用,還要攜帶盤纏備用,費用相當可觀。以明清時期為例,從江南到北京需水陸兼程,往返費用對普通家庭而言,可能是數年的生活支出。
然而,這些攜帶大量盤纏的考生,沿途卻很少遭遇搶劫,原因在於文牒制度。文牒是官方專為科舉考生核發的通行證,由縣衙、府衙層層審核並蓋印,記載考生姓名、籍貫與考試資格;此外,文牒材質講究,印章鮮明,象徵朝廷權威,即便土匪不識字,也知道觸犯者將面臨嚴重懲罰。
歷史文獻記載,妨害科舉或搶劫考生的行為,會受到朝廷嚴懲,不僅肇事者本人可能遭受刑罰,家屬也可能牽連其中,此一制度形成了強大的威懾力,使考生在旅途中相對安全。此外,部分地方還設有驛站優待考生,提供住宿、食物與交通運輸。
文牒還保障考生在地方官府與民眾面前的身份認同。地方官員對考生禮遇有加,考生若日後中舉,可能成為地方官吏或朝廷官員,這種潛在利益也促使沿途百姓主動提供協助。
整體而言,古代科舉的文牒制度是一套高效的身份認證與保護機制,不僅防止考生遭遇土匪搶劫,也保障科舉制度順利運行,維護國家對人才的選拔。對當時社會而言,這張小小的腰牌,比金銀更具威力,成為書生安全抵京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