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古代社會,女子於13、14歲便出嫁是極為普遍的現象。對現代人而言,這種早婚制度不僅難以想像,更讓人感到震驚與不解。然而,這背後其實牽涉到當時社會結構、醫療條件與政經需求的多重因素。為了家族延續、應對戰亂與勞動力不足,許多女性在尚未成熟之際便被迫步入婚姻,人生節奏被加快,自主權也往往被家庭與制度所剝奪。這不只是結婚年齡早的問題,更映照出古代女子難以自主的殘酷命運。
古人普遍崇尚早婚,女子13、14歲出嫁甚至被視為理所當然。這一習俗背後,隱藏著3大殘酷真相:
短命與人口壓力
古代醫療條件落後,人均壽命多在30至40歲之間,許多人中年之前便早逝。為了確保血脈延續,孩子必須及早出生與成長。若女子13歲結婚並順利生育,到她40歲時,下一代已能自立,家族也得以延續。從這個角度來看,早婚實為一種「生存策略」。
戰亂與政策壓力
在戰亂不斷的年代,人口成為國家最重要的資源。為了補充兵源與勞動力,歷代政府紛紛祭出早婚政策。例如漢惠帝年間便曾對超過15歲仍未婚的女子課徵重稅,宋代更有記載指出,女子若逾齡未婚,其家人可能遭受法律處罰。《宋書》也曾記錄地方官員為促成婚事而干涉民間,顯示當時國家對人口增長的高度重視。
女性地位低落
古代女子幾乎沒有婚姻自主權,多半依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婚。在王室與權貴之家,女子更常淪為聯姻的工具。以南朝宋少帝為例,其皇后劉英媚年僅8歲便被冊封;《宋會要》記載,也有皇后13歲入宮成婚的實例。甚至漢昭帝亦曾娶僅6歲的上官氏為后,顯見女性的婚姻往往與政治利益緊密綁定,與個人意願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