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到明朝,不少人腦中會浮現「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兩句話,彷彿遷都北京是出於明成祖朱棣的保家衛國之志。事實上,朱棣遷都不只是戰略考量,更藏有私心,他既想擺脫在南京的尷尬處境,也希望回到自己熟悉的根據地。
朱棣遷都的原因,不僅是為了抵禦北方蒙古威脅等戰略考量,更深藏著他對權力、風水與歸屬的多重心思。
首先,南京是建文帝朱允炆的根據地,朱棣是透過「靖難之役」奪位的藩王,在儒家正統觀念中屬於「名不正、言不順」。他即位後遭南方士族排斥,誅殺方孝孺等建文舊臣,雖壓下反對聲音,卻也失去了南方民心。相較之下,朱棣身為「燕王」,根基在北平(今北京),熟悉當地軍政體系,人脈也牢牢掌握,因此回到「龍興之地」更能掌握主動權。
其次,從軍事角度來看,朱棣終生征戰,尤其對北方蒙古勢力始終不放鬆。南京遠離北疆,出兵困難、糧草難運、情報遲滯;而北京地處北方前線,出征漠北更為便捷,是戰略上的最佳選擇。
再者,朱棣對風水格局也有所考量。南京雖有「六朝古都」之稱,但歷朝國祚普遍不長,從三國東吳到南朝各代,多數僅延續數十年。朱元璋開國後僅兩代,朱棣自然心有忌憚,而北京依山傍海、地勢雄偉,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
最後,「天子守國門」其實是後人對明朝堅守北方防線的美化與總結。在朱棣時代,這口號並不存在,他遷都是為了強化統治、整合資源、確保後世政權穩固,甚至在土木堡之變後,朝廷仍堅守北京而不南遷,這種堅定,也可說是朱棣所打下的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