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北宋文風鼎盛的年代,一場原本充滿詩酒風雅的飯局,最終卻演變為政治風暴的導火線,導致蘇軾、黃庭堅等多位文人遭貶、入獄甚至仕途盡毀,成為歷史上令人扼腕的悲劇。這起由詩詞惹禍的「烏台詩案」,揭開那場「最慘飯局」背後的政治角力與英才隕落的真相。
▌詩酒風雅變禍根 文人飯局引爆文字獄
當時的北宋正值文化繁盛,青年才俊輩出,蘇軾(蘇東坡)便是其中最耀眼的一人。他文采斐然,心繫百姓,常與友人詩詞唱和、飲酒論政。某次飯局上,眾人興致高昂,蘇軾更在酒意之下創作多首詩詞,諷刺新政,然而這些言詞卻被有心人記錄,視為對朝廷的諷刺與挑釁。
這些詩句經人呈交至禦史台(俗稱「烏台」),引發當局震怒,認為蘇軾藉詩諷政,意圖動搖朝綱。當時正值新舊黨爭白熱化,蘇軾反對王安石變法的立場,使他成為新黨眼中的眼中釘,這場詩會便成了他及其友人命運的轉折點。
▌二十餘人遭株連 黃庭堅、蘇轍皆受牽連
這場風波迅速擴大成一場文字獄,即史稱「烏台詩案」,蘇軾遭捕入獄,受審期間備受折磨,一度以為性命難保。雖最後僅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但其政治生涯已遭重創,更令人唏噓的是,與蘇軾往來密切的友人亦難逃牽連。
包括其弟蘇轍、詩人黃庭堅等人,因過往詩詞唱和、私下往來,也被列為涉案人,有的被調查,有的遭降職,有的自此無法再於仕途上有所發展。據史料記載,此案共波及二十餘位朝中與文壇人物,堪稱北宋文人命運最慘烈的集體沈淪。
▌一場聚會改命運 北宋文壇從此蒙塵
原本僅為文人間的雅集、詩詞酬唱,最終成為政爭犧牲品,也成為北宋歷史上的警世悲劇。蘇軾若非此案干擾,本可在政壇與文壇繼續發光發熱;黃庭堅的藝術造詣亦可能再上層樓,然而命運就在那場飯局中悄然改寫。
「烏台詩案」發生於元豐二年(1079年),是北宋著名的文字獄之一,也為後世文人留下警醒,詩言志、文載道在政治高壓下亦可能成為罪證,這場飯局不僅斷送了英才的仕途,更讓北宋文壇從此籠罩一層沈重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