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看歷史劇的人肯定對於戰爭場面不陌生,尤其在火藥還沒發明前的冷兵器時代,萬箭齊發的震撼畫面更是深植人心,不過外界好奇,那些射出去的箭難道就像電視劇中演的一樣,是「一次性」的作戰武器嗎?還是戰後會進行回收呢?背後原因其實很現實。
弓箭一直是冷兵器時代重要的遠程攻擊武器,每次戰爭勢必耗費掉相當可觀的弓箭量,相較於電視劇情總是將弓箭作為「一次性」作戰工具使用,事實上基於成本及效益考量,雙方戰後都會指派專人負責回收弓箭、鎧甲等武器。
要想製造出具有實戰價值以及破壞力十足的箭矢並不容易,畢竟古代製鐵技術較為落後,加上鐵器昂貴,想要大規模生產弓箭,勢必要耗費高額的成本;此外,做工更是不容忽視,包含箭杆的長度、箭弓的彎度、箭頭的形狀以及箭羽的取得等等,在如此嚴苛的檢驗環境之下,工匠生產的速度與品質自然比不上重新再回收來得更有效率。
正因為弓箭在古代是珍貴的資源,且打仗時也無可避免需要大量使用,除了有效率的重新回收利用之外,如果能從敵人手中獲取更多兵器就再好不過了,而歷史上最經典的莫過於諸葛亮的「草船借箭」,不僅虛晃了對手,還獲得逾10萬支箭,可說是一舉兩得的妙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