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思議

IPCC氣候報告:全球36億人正處於氣候「高度脆弱」


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二工作組報告:氣候變遷影響與調適」。(美聯社)
2022/03/01 00:29
〔記者羅綺/台北報導〕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今(2/28)晚發布「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二工作組報告:氣候變遷影響與調適」,指出全球目前有約33至36億人正處於對氣候變化「高度脆弱」的狀態,2040年之前全球升溫幅度可能達攝氏1.5度,暖化程度越高,氣候風險就越高,將會對人類和生態系統構成多重威脅。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舉辦記者會,邀請台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童慶斌、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教授李明旭、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副教授石婉瑜解析IPCC剛出爐的重量級報告。
這份報告是整個第六次評估報告(AR6)中的第二份,相較於第五次評估報告,這次IPCC更強調,只要升溫超過攝氏1.5度,對生態或是人類系統的風險將大幅升高;而且升溫越多,人類將越無法調適,應即時對日益增加的氣候變遷風險採取行動。
童慶斌指出,因應氣候風險,我們應該找出具有一致性與標準性的國家評估方法、建立可靠的科學證據;並根據AR6氣候情境,評估台灣未來氣候變遷下的危害地圖,才能依此做出調適。同時標準化的評估方法,有助於不同層級、部門一起協力,建立夥伴關係,應對個別部門很難單一處理的跨領域風險,進一步形成跨部會、跨層級的公私協力夥伴關係,並考量永續發展目標。
李明旭則表示,這次報告與第五次評估報告的最大差異,是強調全球暖化超過攝氏1.5度將產生的額外嚴酷風險。報告特別提醒調適與減緩之間,需要更好的權衡,並避免導致「不適當的調適」。同時報告也強調「未來十年,人類的行動將會決定未來我們要面對多少風險」,且與2030永續發展的目標緊密扣連。
石婉瑜認為,都市化是全球的趨勢,因此「城市」的氣候科學與調適已經是IPCC的關注焦點。報告中所指不當調適、災害風險不均、氣候正義問題,值得決策者重視,且須納入各類知識與族群參與規劃。此外,這次以生態系統為基礎的「自然解方」,首次被納入IPCC報告的城市調適策略,未來台灣規劃調適策略與氣候韌性路徑時,也應列為核心考量。
台大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位學程兼任助理教授趙家緯則說,我國預計於4月1日發布淨零路徑,此時IPCC提及的重要面向恐來不及呈現在路徑中,他也擔心待路徑正式核定時,已難以追上時局變化。他另也指出,IPCC的報告強調「氣候韌性發展」是根本性改革契機,但背後需有淨零目標作為支持,且要減量跟調適並重。


                        “ 您的按愛心是對我的最大鼓勵 ”   
                                 https://www.AVJorum.net/thread-13423565-1-1.html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