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思議

生活在海洋里的鸚鵡螺為什麼被稱作「」天文學家?


鸚鵡螺的外貌像蝸牛,但它卻與烏賊、章魚是近親。鸚鵡螺在地質史的志留紀時期,十分昌盛,到泥盆紀開始衰落,在三叠紀時,直殼型的鸚鵡螺絕滅了。而捲曲的鸚鵡螺很罕見,幾乎被人遺忘了。

可是,生物學家發現,鸚鵡螺還剩下一個屬,共計三種,數量稀少,格外珍貴,是難得的「活化石」。鸚鵡螺生活在印度洋和菲律賓海域,殼體作包卷狀,直徑20~30厘米,外殼灰白色,腹部潔白,背部有粗寬的棕黃色橫條紋。它常在珊瑚質淺海底爬行,偶爾也會游泳,姿態同烏賊相似。遇到大風來襲,鸚鵡螺就漂浮到海面上,以小魚、蝦、蟹為食。

鸚鵡螺的頭前緣繞有許多短觸手,為捕食和行動之用,鸚鵡螺覓食的時候,伸出觸手,向四周展開,將獵物包裹起來,然後吞食。在休息的時候,觸手都縮進殼裡,只留1~2個觸手在外面警戒,有時如果需要迅速行動,它會像烏賊那樣噴水,以反作用力來推動身體前進。

鸚鵡螺的殼由隔膜分隔成許多「小室」,最外的一個小室體積最大,是鸚鵡螺居住的地方,叫「住室」。後面的其他小室,體積較小,可貯存空氣,叫做「氣室」。各個隔膜中央有一小孔,連成小管,同最外的肉體相連。鸚鵡螺不斷長大,小室的數目也跟著增加。鸚鵡螺正是依靠這種「氣室」,在海中漂游時能夠沈浮自如。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s.com

科學家研究活的鸚鵡螺時,發現鸚鵡螺的小室壁上有一條條清晰的環紋,這是它的生長線。每個壁上都有30條生長線。奇怪的是,在同一個地質時代的鸚鵡螺化石,它們的生長線數目是一樣的,而不同地質時代的鸚鵡螺化石卻是不同的。例如,距今約7000萬年前的鸚鵡螺化石,腔內有22條生長線;距今約3.2億多年前的鸚鵡螺化石,腔內卻只有15條生長線。這說明:鸚鵡螺的生長線,從近代推向遠古,越來越少。

這是怎麼回事呢?根據生物學家和天文學家的推算:在距今3.2億年前,那時候,月球離地球較近,月球繞地球一周需15天,鸚鵡螺每月留下了15條生長線;在距今7000萬年前,那時候月球離地球遠了,繞地球一周需22天,鸚鵡螺每月留下22條生長線;現在月球離地球更遠了,月球繞地球一周約需30天,海中的鸚鵡螺每月製造出30條生長線,正好記錄著月亮繞地球一周的天數。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s.com 韓國壯陽口溶片

鸚鵡螺在海洋里生活,默默地記錄著月球在億萬年漫長歲月里的變化。它說得上是一個奇妙的「天文學家」了。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