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思議

研究:7600萬年前尖角龍曾患癌其骨肉瘤已晚期

導讀研究人員首次在恐龍化石中發現和診斷了一種惡性骨癌——骨肉瘤,與同種恐龍以及確診為骨肉瘤的人類進行比較後,研究人員認定該恐龍患有晚期癌症

資料圖:恐龍化石。一頭生活在約7600萬年至7700萬年前的恐龍也曾被癌症折磨。

文丨見習記者黃晏浩一頭生活在約7600萬年至7700萬年前的恐龍也曾被癌症折磨。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和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的研究人員首次在恐龍化石中發現和診斷了一種惡性骨癌——骨肉瘤,相關研究結果於8月3日發表在醫學期刊《柳葉刀·腫瘤學》上。研究團隊與同種恐龍以及確診為骨肉瘤的人類進行了比較,認定該恐龍患有晚期癌症。被發現罹患癌症的恐龍物種是尖角龍(Centrosaurus),它是一種中型的草食性恐龍,身長約6米,有結實的四肢,生活於白堊紀的北美。1989年,加拿大艾伯塔省恐龍公園出土了一批尖角龍的化石,距今約7600萬年前至7700萬年前。其中一頭的小腿骨出現畸變,當時被認為是癒合性骨折所致。2017年,麥克馬斯特大學病理學和分子醫學教授Mark Crowther和骨病理學家Snezana Popovic參觀博物館時都注意到,上述小腿骨化石有不同尋常的特點。他們與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的古脊椎動物學家、專研恐龍的David Evans合作,組成了一個十幾人的專家團隊,涵蓋病理學、放射學、機械工程、整形外科和古病理學等領域,利用為人類診斷癌症的技術手段重新進行檢測。……(本文來自新聞原創付費閱讀網站“財新網”。如有意閱讀全文,可直接訂閱。謝謝!)“最小恐龍化石”論文撤稿“寬婭眼齒鳥”名字仍保留[2020-07-23]今年3月發表的曾引發爭議的“迄今為止最小的恐龍”化石論文的作者團隊決定撤稿。北京時間7月22日晚,《自然》(Nature)雜誌官網發佈3月12日封面文章《產於緬甸白堊紀的蜂鳥大小的恐龍》(下稱“《自然》論文”)的撤稿聲明,該聲明表示,為了預防不正確的(分類學)信息保留在文獻記錄中,作者們決定撤回本文。北京時間3月12日,頂級科學雜誌《自然》(Nature)以封面文章刊登了一支中外科研團隊的重大科研發現《產於緬甸白堊紀的蜂鳥大小的恐龍》,該論文研究了一個產自緬甸的琥珀樣本(HPG-15-3)中發現的新屬新種——寬婭眼齒鳥(Oculudentavis khaungraae),研究團隊認為,這可能是迄今為止最小的鳥類,而鳥類被認為是恐龍的後裔,因此這一物種如果是鳥類,也會同時成為人類迄今發現的“最小的恐龍”。有恙|國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國腫瘤登記僅覆蓋三成人口[2020-07-08]40年來,中國腫瘤負擔逐漸加重,已經成為人群主要致死原因之一。在最新一期《柳葉刀·腫瘤學》雜誌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國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院長赫捷團隊發表綜述,介紹中國腫瘤登記(PBCR)制度的歷史變遷和中國腫瘤負擔現狀。綜述指出,過去幾十年以來,中國的腫瘤負擔不斷加重,肺癌、胃癌、結直腸癌、肝癌和乳腺癌成為最常見癌症。同時,中國正面臨著與感染相關癌症和與生活方式相關癌症的雙重負擔,不同地區癌症負擔狀況差異較大,因此還需要有關部門做好針對性的癌症預防和控制計畫,並付諸實施。據綜述介紹,中國腫瘤登記制度始於1959年,當時在食管癌高發的河南林州設立了第一個腫瘤登記中心;1963年,第一個城市腫瘤登記中心在上海成立。此後,在70年代、1990-1992年和2005年先後組織了3次全國性的回顧性調查。淮河流域胃腸道癌病死率有所下降,水汙染曾涉癌症高發[2020-04-21]“研究期間,食管癌和胃癌的年齡標準化死亡率(ASMR)迅速下降,結直腸癌ASMR 表現穩定,55歲及以下結直腸癌患者呈顯著上升趨勢,尤其是生活在沂水河流域的婦女” ,在第26個全國腫瘤防治宣傳週(4月15日到4月21日)期間,中國疾控中心發佈的《2008年到2018年淮河流域常見胃腸道癌症死亡率》中有上述總結。該項研究由中國疾控中心及其慢性非傳染病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導,發佈在China CDC Weekly網站上。它首次通過對比死亡率來顯示2008年至2018年淮河流域胃腸道癌的時間趨勢、人口分佈和地理分佈,研究未涉及發病情況。死亡率包括粗死亡率(CMR)和年齡標準化死亡率(ASMR),後者即排除人口年齡結構影響後的死亡率,數據來源為中國CDC死亡原因報告系統。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s.com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s.com 韓國壯陽口溶片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