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玻利維亞西南部的波托西,外號“銀都“,曾經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銀礦,鼎盛時期其產量佔到全世界的一半,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作為一個有礦又有名的城市,波托西最重要的市民——礦工——卻過著不為人知的異常艱難的生活。告別副都蘇克雷後,我們坐大巴前往波托西,全程3.5小時,票價僅20BS(玻利維亞貨幣和人民幣幾乎等值)。玻利維亞全國都是高原,11月份對於這一段的旅程來說已是寒冬,路上風雪交加,高寒凜冽,風光蒼莽,自有一種讓人忘言的氣勢。
波托西海拔近40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城市之一。在西班牙人征服美洲之前,波托西還僅是一個小村落,它的命運轉折點發生在1545年,那年西班牙殖民者在波托西附近的里科山發現了一座“銀山”——整個山體岩石都是銀礦,並且礦石含銀量高達40%!
發現寶藏的西班牙殖民者迅速建城並取名波托西,然後就開始大肆開礦挖銀,據記載,頂峰時期波托西擁有6000多座煉銀土爐,人口規模隨之暴增,短短三年,本地居民便由最初的不足3000增至14000多人。
等到16-18世紀,波托西不僅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銀礦產地,並擁有了全球最龐大的工業體系。在經濟的刺激下,17世紀中葉,這個位於南美高原的小地方甚至一度趕超倫敦、巴黎、馬德里等舊大陸大城市,成為全球人口第一大城。在18世紀末期,城內的街道甚至都是用銀子鋪就——那時,波托西就是財富本身。
銀礦的開發為西班牙王國送去了巨額財富,一方面支撐著西班牙的海外擴張和貿易活動,另一方面也為在波托西駐守的西班牙人發展金銀工藝、以及在當地推廣同時期歐洲盛行的巴洛克藝術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根據估算,在西班牙殖民者抵達波托西的一個世紀之後,波托西建了近40座精美的教堂和各種古建築。
鑑於波托西傲人的經濟,1527年西班牙殖民總督弗朗西斯科·德·托萊多下令在此成立了玻利維亞的第一座造幣廠波托西造幣廠(Casa de la Moneda),金銀錢幣鑄造業在此形成。如今,這裡已成為波托西重要的歷史博物館和文獻資料館。
鑄幣廠位於城市的中心,緊鄰共和國廣場,當時鑄幣廠把鑄造好的一部分錢幣運往西班牙,另一部分則供當地居民使用。19世紀中期,隨著銀礦因過度開採而枯竭、銀價下跌,波托西的經濟每況愈下,鑄幣廠最終停產。現在,鑄幣廠成了博物館,在近200間展廳裡,展示著鑄幣廠的歷史和錢幣,還有鑄造錢幣和給錢幣稱重所用的工具以及各個時期不同的鑄幣方法。成也財富,敗也財富。波托西所有的輝煌和恐怖都與這種財富的代言人銀子有關。
西方殖民者通過波托西銀礦不僅掙了很多錢,他們又通過前擴大了對南美的侵略和控制,獲得了更大的版圖,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挖礦第一線的礦工卻過著暗無天日甚至分分鐘可能喪命的悲慘日子,殖民者的金山銀山對礦工來說卻是“地獄的入口”。
(圖為老鼠皇帝在巷道中爬行)你可能會以為這樣的存在早就已經被歷史拋棄,但事實上,它依然存在,我們就跟著礦工親自爬進了這樣的地獄。
全副武裝,去體驗礦工的一天。
在當地一位女性嚮導的帶領下,我們全副武裝進入海拔3300米的銀礦礦井。礦井裡暗無天日,狹窄的巷道四通八達,彷彿怪獸的四肢,沒有止境地伸向未知之地。
因為空間低矮,所以我們大部分時間都需要彎腰前行,極端路段還需要像條壁虎一樣趴在地上慢慢地爬過去。
這是礦工的保護神,每個礦工進入礦井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他敬煙敬酒。
裡面的空氣幾乎是凝滯的,對人類的呼吸系統來說是個極大的挑戰,再加上富含二氧化硫,以及3303米的海拔,呼吸困難,一個德國大叔差點當場就暈過去了。而我們只是偶然到此的參觀者,礦工們卻將一生都交給了這個暗無天日的地方。
礦井裡不僅沒有光,地上還有很多積水,工作環境極其惡劣。
遇到一個老礦工,嚮導建議我們將帶來的古柯鹼葉送給他——參觀礦井需要支付100Bs的費用,額外的會被建議購買古柯鹼葉子和可樂送給礦工,不買當然也沒關係。但是鑑於礦工們惡劣的生活狀態,我們建議買。因為井下環境極其惡劣,每天嚼兩大包古柯鹼葉子和喝烈酒,是礦工們保持體力和精力的唯一途徑。
我們參觀的這個銀礦已有471年歷史,現在擁有1.5萬礦工,平均工資600——1000Bs/週(玻利維亞貨幣和人民幣幾乎等值),根據礦石國際價格波動。看絕對人數好像還蠻多的,但事實上我們僅遇見幾位,這大概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礦井太大了,另一個是環境複雜沒有燈光所以看不到人。
礦工們在井下的工作時間是早6點到11點,週一週六休息,有強制保險。
我們在現場遇採訪了這位工人,他今年49歲,從13歲開始便在此工作,所以這樣的工作狀態已經持續了36年了,他說自己準備52歲退休,因為到那個時候,估計身體就撐不下去了。而之所以能夠堅持40年暗無天日的日子,唯一的原因是工資相對其他職業高一些——玻利維亞平均月工資2000左右。礦工大都患有矽肺病。所以,這裡的男人們活到50歲便算高壽。據當地的寡婦協會統計,每月有14名女人喪偶成為寡婦。
礦工說,1985年前礦山歸國有,井下通水通電,實行機械作業。1985年後改制,目前屬於私人承包,為了節約成本,沒電,工人採礦全靠手工,因為租用機械太貴。
我們告別這位礦工後,走了幾步,回頭再看他,已經幾乎要隱在黑暗之中,只有頭頂那一點點光,被渾濁的空氣攪得暈暈的。他每天就這樣獨自作業敲打著礦石,日復一日,持續40年……
這就是讓人類瘋狂的銀礦石
就這樣,據估計,靠著礦工們一代又一代的辛勤勞動,從1545-1824年近300年間,波托西共開採了2.5萬噸的白銀。據地質學家測量,原來海拔4900米的圓錐形里科山高度竟因此下降了16米。從外表看,里科山依然仍巍峨,實際上山體內部早已被8000多條坑道搞得千瘡百孔。
波托西的銀礦給西班牙殖民者帶去了巨額的財富,成為他們驕奢淫逸的物質基礎,支撐了其近300年的輝煌,同時也吞噬了800萬人的性命,被稱為“地獄的入口”——為了開採銀礦,西班牙殖民者強行徵用大批土著居民做勞工,像奴隸一樣進行奴役。所以當時流傳這樣一個說法:里科山輸出的銀礦,可以從波托西搭一座銀橋跨越大西洋到達西班牙;而因為採礦死亡的印第安人,他們的骨頭也可以搭一座橋從波多西到西班牙。
如今,因為銀礦的衰竭,波托西幾乎已經變成了一座被人遺忘的高原小城,曾經的世界第一大人口大城的景象早已消失不見。但你能否想到,就是這個遠在南美的高原小城,卻間接導致了中國明代的滅亡——明代是一個銀本位的朝代,但中國又是一個缺銀的國家。白銀價格在中國和美洲之間存在巨大價差,導致國際資本套利活動,最終引起明代財政危機,然後就over了。如今,在資源枯竭後,這座城市被無情地放棄了,但在這座城市裡苟延殘喘的人們還在用生命交換著更深處的礦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