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古老文化的國家,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在如此厚重的文化包裹下,古老的中國誕生了數不盡的人類瑰寶,其中,武術就是最具有中華傳統文化特色的瑰寶之一。中國古代的武術大師非常多,也在長期的歷史積澱中形成了類型豐富的武術形式。武術作為防身之術,是古代人民千百年智慧的結晶,也是在亂世之中得以立身的本領之一。而在戰火紛飛的近代,許多武術大家都湧現出來,為中華之崛起而奮鬥。
清末民初,像是霍元甲、黃飛鴻、杜心五等人,都靠著自己一身的本領在亂世之中揚名立威。當然,這些武術大師所習得的武功招式各不相同,並沒有絕對的誰強誰弱之分。但在封建社會特殊的製度下,由統治者開創的科舉制度中,卻有一位大師奪得了武狀元的頭銜,一舉成為清朝末年眾多武林豪傑之中地位最高的大拿,同時,他也是中國五千年歷史中的最後一位武狀元。此人,名叫張三甲。要走入張三甲的人生,瞭解這位中國最後武狀元的傳奇,首先就要瞭解中國封建王朝中特殊的選官制度——科舉制。科舉制是從隋唐時期創立的,但最開始的科舉制度只選拔文人,到了武則天統治唐朝時期才開創了武舉。
而武舉不僅僅只需要考核武藝高強,同時還需要進行文考,也就是說,武舉要同時考文和考武,而其中任何一項不及格都算不合格。考文的內容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類似於今天的簡答題,第二部分則類似於論述題,或者寫一篇小論文。考文對於武舉的人來說遠比考武難得多,因為很多武人雖然從小習武,但並不重視文化培養。考武的內容主要固定在射箭、騎馬、刀劍等幾大類,雖然後世有所改變和精進,但這幾類最基本的考核項目並未改變過。從武則天創立了武舉制度之後,從唐朝中葉開始,到清朝統治結束,中國一共誕生了數百位武狀元,且都是武藝高強之人。只不過,這些人隨著歷史的推進,都已經湮沒成一粒歷史長河中的塵埃。
這百多位武狀元,只有上述所說的這一位武狀元的名字,還被人們熟知。而之所以知道他,並不是因為他做出了多大的功績,只是像溥儀這個末代皇帝一樣,雖然論職位並不算合格,但卻因為是歷史上的最後一位,而名噪一時。張三甲出生於清朝末年,離今天也不過一百五十年之久。他雖然家道中落,但其祖上都是赫赫有名的武林高手,因而張三甲在小小年紀便開始了習武之路。在當時的張家一族中,張三甲是同輩裡天賦最高的一位,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刀槍棍劍舞得是虎虎生風,再加上自身身體素質出眾,才到十五歲就已經是當地名噪一時的青年才俊了。
張三甲父親深知他是一個前途無量的人才,便帶他到武學大師楊國昌門下繼續深造。張三甲自身底子好,練武非常刻苦,再加上有武學大師的助力,很快,他就成為了數一數二的武林高手。這一年,自認為已學成的張三甲辭別師傅,參加政府舉辦的武舉,並一舉奪得鄉試頭魁,這時候,張三甲才十九歲。鄉試第一的張三甲繼續參加了會試。會試前,就因為出色的身體素質和精煉的武藝,被身著便服的朝廷重臣奕訢看中,直接收為自己人。奕訢果然沒有看錯人,在高手如雲的會試之上,張三甲仍然遊刃有餘,以一己之力打敗對手,成功奪冠。
會試奪冠之後,張三甲正式成為了清政府的武狀元,既是他家鄉的唯一一位,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當時的皇帝面對列強的侵擾,終日惶恐不安,希望能招攬人才,改變清朝的命運。當張三甲奪冠,出現在他眼前時,皇帝覺得終於找到能改變國運的能人了,便親自為張三甲慶祝,以示自己對他的敬重。朝廷重臣們看皇帝此舉,紛紛附和,為張三甲慶賀。在京三日誇官之後,張三甲回家鄉慶賀,成為當地的英雄。正是因為張三甲的名聲太大,引得各路英雄豪傑紛紛前來挑戰張三甲,這其中,就有鼎鼎大名的霍元甲。
影視劇中的霍元甲,作為民族英雄,武功蓋世,歷史上的霍元甲也身懷絕技。但他在張三甲面前就遜色不少,連踢三腳,張三甲卻絲毫未動。可惜,原本可以做出一番事業的張三甲回鄉後就身染重病,不治而亡,命殞二十二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