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思議

人跡罕至的亞馬遜雨林何以成為疫情重災區?


在確診個案總數位居全球第二的巴西,被疫情肆虐的不僅僅是人口密集的大都市,還有幅員遼闊的亞馬遜河沿岸的城鎮。歷史上,這片肥沃的土壤一次次被殖民者、掠奪者侵犯,帶來暴力、傳染病以及死亡。而新冠病毒入侵之下,原住民在看似無法滲透的雨林深處,再一次成為疫情的犧牲者。

25歲的Andreza Lima看著她的父親被醫生搬到河上的救護船上。經過檢測後,父親被發現感染了新冠病毒。她告訴《紐約時報》的記者,「我們知道即使他到了那裏,也沒有人能保證他能夠回來。」

船發動機的聲音響起,老人被送往位於波特爾(Portel)的醫院。

在亞馬遜河流沿岸,河流和船隻貫穿著8個國家、掌握3千多萬人口的命脈。在平日裏,從大小城市到沒有公路的雨林深處的供給、各類產業的貨品以及人的運輸,都靠這條河流。疫情之下,醫護人員上門檢測、病人被送往醫院也依賴這一通道。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s.com

但河流送來的不僅僅是救護船,還有病毒。根據巴西研究人員一項最新發布的報告,截止6月底,巴西疫情最嚴重的六個城市,全部分佈在亞馬遜河沿岸。

研究者發現,許多來往的客船搭載超過100名乘客,在河上航行幾天之久。而在晚上,船上的乘客則一個挨著一個睡在吊床上,而這些船可能就是造成病毒傳播的原因。儘管當地政府已經限制了人們的出行,但由於人們生活需要的所有物資,包括食物、藥品甚至是急救用品,都需要乘船到大城市才能獲取,坐船出行幾乎無可避免。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s.com 韓國壯陽口溶片

在巴西面積最大、且雨林覆蓋最為廣闊的亞馬遜州(Amazonas),自一名英國的遊客3月在首府瑪瑙斯市(Manaus)確診後,疫情迅速擴展到下遊的馬納卡普魯(Manacapuru)、誇里(Coari)等地,甚至是距離瑪瑙斯650公里的特費市(Tefé)。

來自特費市的Crivellari醫生已經預料到,她所在的城市面對疫情會不堪一擊。從首府瑪瑙斯到這個城鎮要坐三天的船,每艘船大概承載150人。她說:「我們擔心被感染的人會汙染整艘船。」而現實證實了她的預測。

大量的染病患者湧入她任職的那間小小的公立醫院。嚴重的時候,她需要一個人連續兩天、沒有休息,同時照顧100多位危重的患者。

然而,這些地區的疫情不僅發展迅速,死亡率也驚人。根據brasil.io網站的數據,在距離瑪瑙斯市近650公里的特費鎮上,新冠病毒的死亡率比全國平均水平高3.6倍。馬納卡普魯和誇里也比平均值高出3倍或以上。

與特費市情況相似,從這些孤立的城鎮出發到最近的醫院,起碼要一天的船程。對於許多危重或者病情急轉直下的病人而言,他們未必能熬過這段時間,甚至在等待援助到達的過程中,已經死亡。

飛機或許是另一條生路——這一緊急醫療服務在亞馬遜地區並不罕見。於是當地的居民打電話給緊急服務熱線,要求飛機來把他們的家人帶到醫院救治。然而,對於引發急性呼吸困難的疾病,飛機卻可能成為導致死亡的原因。由於在起飛的過程中,患者的血氧濃度會急遽下降,造成飛機「殺死」的患者可能性比「救活」的概率還高。

到6月結束的時候,特費市的死亡數字開始下降,公里醫院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人痊癒。但醫療服務的稀缺、滯後,已經讓大量的新冠患者在亞馬遜沿岸城鎮死去。據《金融時報》5月15日的報道,在首府瑪瑙斯市里,由於異乎尋常的死亡數量,市內原有的四座公墓已經容不下更多的逝者,人們不得不在砍掉一片樹林、挖掘新的大型公墓埋葬逝者。

一位關注亞馬遜地區的氣候科學家Carlos Nobre指出,對於原住民部落滅絕的恐懼並非危言聳聽。他說,「若這種情況持續下去,此次疫情對原住民的威脅和侵犯會非常嚴重,甚至可能造成原住民文化的消失。」

歷史上,由於亞馬遜地區豐富的礦場、橡膠和木材等資源,殖民者、掘金者以及非法伐木工不斷侵入這篇土地。有研究表明,在15至17世紀之間,來自歐洲的殖民者和侵略者所帶來的麻疹和天花等傳染病,造成了前哥倫比亞時期90%美洲人口的死亡。

路透社引述原住民衛生專家稱,由於原住民人口長期處於孤立環境中,沒有其他地區民眾所擁有的免疫學機制,令他們面對傳染性疾病異常脆弱。

另一種觀點是,由於原住民人口基因的遺傳性純度更高,其免疫系統會更低效。而亞馬遜的原住民則格外缺乏基因的多樣性,使得病毒更容易適應宿主並大規模傳播。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群著名的科學家向巴西的總統寫公開信,試圖警告政府,疫情之下的原住民正在面臨嚴峻的「存亡危機」。

然而,政府為原住民而設的監管機構卻嚴重人手不足,這讓原住民的前景不容樂觀。一個原住民組織的協調員Higson Dias Kanamari表示,「FUNAI(National Indian Foundation,國立先住民保護財團)沒有足夠的僱員,亦沒有足夠的能力監控當前的形勢。」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