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57年,印度爆發獨立戰爭,結果遭遇了失敗。次年5月,印度莫臥兒帝國末代皇帝巴哈杜爾·沙二世被英國殖民當局流放到緬甸,莫臥兒帝國滅亡。英國東印度公司代管印度,不久向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移交了權力。1876年,印度更名為“印度帝國”。同年5月1日,維多利亞女王加冕為印度女皇,英屬印度開啟。據說,英屬印度時期英國兵力總量不足10萬,而印度人口卻有2.5億人,英國最開始踏上印度領土,只是一個東印度公司,而這個公司就征服了上億人口的印度,他們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英國東印度公司
歐洲人對外殖民是歷史,是如何開啟的?歐洲人對外殖民的歷史,要追溯到大航海時代,在大航海時代開啟之前的13世紀,歐洲流傳著一本書叫《馬可波羅遊記》,該書的作者是意大利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此人到過遙遠的東方國家——中國元朝。在書中他描寫說,那裡商人雲集,堆金疊玉,富庶得難以想像。除了詳細描述中國的繁榮和富足外,還記述了中亞、西亞以及日本、孟加拉、錫蘭(斯里蘭卡)等地。神秘的東方,給歐洲人帶去了無盡的遐想。除了意大利威尼斯商人到達東方外,在當時能到達東方的歐洲人不多,主要是通往西亞的道路充滿了危險,很多歐洲商人望而卻步。尤其是拜占庭帝國被土耳其人滅亡以後,土耳其人對歐洲通往亞洲貿易的商人徵收大量的貿易稅費,從亞洲購買進來的貨物價格也隨之暴漲了好幾倍,對需要這些貨物的歐洲人來說,真的是叫苦不叠。由於土耳其變本加厲的剝削歐洲商人,讓很多商人叫苦連天。為了避開奧斯曼帝國,開闢一條新的貿易路線,成為歐洲人最渴望實現的目標。而大航海時代,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被開啟的。14世紀,最先在歐洲探索新航路的是葡萄牙人,且這個人還是葡萄牙親王亨利王子。據說,在當時的歐洲流傳這樣一個故事,如果白人敢於越過某個點航行,皮膚就會因太陽的照射變黑,而且風會吹起海平面的火焰,讓海水沸騰。亨利王子是數學家和地理學家,他偏不信邪,於是出資組建了一支船隊,挑選勇敢的水手,向南航行。後來,這支船隊發現了卡納利群島、佛得角群島、岡比亞和塞拉利昂,並獲得了大量的黑人奴隸和黃金。

達伽馬船隊
亨利王子去世以後,葡萄牙人的航海事業並沒有停止,葡萄牙王室讓航海家迪亞士組建了一支船隊向南航行,最終到達非洲最南端遭遇了風暴襲擊,他們返航時把那裡命名為“風暴角”。後來,葡萄牙國王認為那裡是大陸的末端,前面有可能就是亞洲,於是改了一個寓意好聽的名字“好望角”。迪亞士雖然沒有到達亞洲,不過葡萄牙人堅信亞洲就在前面。緊接著他們將希望寄託於航海家達伽馬身上,1498年,達伽馬在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的支持下,帶著170多名水手,由4艘船組成的船隊,由首都里斯本啟航,踏上了去探索通往印度的航程。他們航行並不順利,除了遭遇暴風襲擊,很多船員因為長期吃醃製的肉食品患上了壞血病。達伽馬還一度遭到船員的威脅,讓其返航。不過他沒有後退,在聖誕節那一天他們登上了南非納塔爾港。在尋找食物的時候,遭到當地居民的攻擊,他們在一名阿拉伯領航員的指引下,最終到達了印度的卡利庫特港。所以,第一個到達印度的國家是葡萄牙。葡萄牙最先到達印度,為何印度沒有成為葡萄牙人的殖民地呢?葡萄牙人是如何退出印度歷史舞台的?1498年5月,達伽馬到達印度西南部的卡利卡特港。當時的印度還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家,北部是德里蘇丹國洛迪王朝統治。在德干高原和南印度,除了兩個較大的日惹蘇丹國和維查耶納伽爾帝國外,西南沿海還存在眾多小國,達伽馬到達的卡利切特屬於印度古裡國的一個港口。達伽馬到達古裡國以後,古裡國王友好的接待了他,並允許他們在當地通商,達伽馬從印度帶回去了胡椒、肉桂等香料,獲利豐厚。達伽馬的成功讓葡萄牙人的航海熱情再次高漲,公元1500年,葡萄牙王室派向印度派遣了13艘商船帶回大量印度產品。兩年後的1502年達·伽馬的船隊再次來到印度卡利庫特。

葡萄牙船隊
達伽馬第二次來印度,並不是那麼友好,這次的貿易變成了武力掠奪。達伽馬為何會使用武力呢?葡萄牙人第一次到印度雖然得到了古裡國王的熱情歡迎,但是帶去印度的貨物沒有吸引力,基本賣不出去。按照當時的規定,葡萄牙人還要繳納關稅,他們連貨物都賣不出去,又繳納關稅,很顯然葡萄牙人吃不起這個虧。他們就想了一個辦法,將印度官員扣留,然後賴掉了關稅。當達伽馬第二次來到印度的時候,直接用大砲轟擊對方的城市,捕獲印度商船,以獲取財物。公元1505年,葡萄牙國王採用武力,打開了對方的國門,並任命阿爾美達為葡萄牙駐印度事務總督,並建立起了東方海上殖民帝國,進一步壟斷了中西方的海上貿易。葡萄牙人進入印度時,正好遇到莫臥兒帝國的崛起,由於軍事力量的限制並沒有深入印度內陸,只在印度和東南亞的幾個港口進行貿易。雖然葡萄牙人沒有深入印度內陸,但是整個16世紀,葡萄牙人依舊獨霸東方航線,歐洲與印度的海上貿易全被葡萄牙人壟斷。15世紀後半期,在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啟發和影響下,英國人開始跨出國門,從事海外貿易和殖民探險活動。但是英法百年戰爭的消耗,加上後來西班牙無敵艦隊的遏制,英國走出去的願望一直沒有實現。直到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以後,才逐漸成為海上霸主,並不斷擴張海外殖民地。英國趕走葡萄牙人,卻迎來了法國人的挑戰!在17世紀,葡萄牙人的勢力漸衰,擺脫西班牙的荷蘭人,依靠造船技術強勢崛起,並逐漸取代了葡萄牙在印度的地位,並建立帶有掠奪性質的東印度公司,壟斷了東方的貿易。荷蘭人的成功,也刺激了英國商人。1599年9月24日,251名英國大商人在倫敦進行了一次集會,他們建議建立一個對東印度貿易的公司,並向國王提出了申請。1600年12月31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允準了這個申請,並對他們授予了特許狀。在當時的歐洲,有很多“東印度公司”,雖然東印度公司的目的是海外貿易,英國東印度公司並非一個普通的公司。東印度公司除了英國商人,還有英國貴族和國會議員參股。這個公司不僅僅有自己的法律,還有建立軍隊、要塞、武裝防衛、任命官員管理等諸多權利。更重要的一點是,英國東印度公司還有對非基督教國家宣戰媾和的權利,並對佔領的領土有處置權。所以,東印度公司並非一個單純的貿易公司,他們代表的是一個國家,只是披上了貿易公司的外衣,實際上是英國對外侵略的一個工具。公元1601年,英國東印度公司開始派商船到東方,最初的目標是得到那裡的香料,目的地是香料群島。第一次和第二次航行,英國人沒有到印度。第三次航行有一艘名為“赫克托爾”的商船由印尼班達島返航時停靠在了印度西海岸的蘇拉特港,並向莫臥兒帝國皇帝賈漢吉爾提交了英國國王書信,並要求通商。

東印度公司
東印度公司進入印度,無疑是動了葡萄牙人的蛋糕,於是從中作梗,東印度公司與印度通商沒有成功。直到1612年,英國第10次航行,其中有兩艘船到達印度後,在蘇拉特海域遭遇了葡萄牙戰船,將其擊敗以後,莫臥兒帝國皇帝賈漢吉爾才允準他們在蘇拉特設立商館。英國人知道,要想佔領市場,必須將對手趕走,由於當地的印度人對葡萄牙人不滿,英國人支持當地人打敗了葡萄牙的船隊。葡萄牙人的地位受到挑戰,莫臥兒帝國皇帝感到很高興,與英國建立了長久的貿易關係。所以,英國不斷的在印度購買香料,商館也不斷的增多,最後形成馬德拉斯、孟加拉、孟買三個管區,勢力已經深入到了整個印度。到了17世紀中期,英國的地位得到鞏固,他們為了追求更高的貿易特權,向莫臥兒帝國帝國皇帝遞交了一份申請,他們想每年繳納500金幣,獲得該國所屬各港自由貿易,不再需要繳納其它稅費。其實,莫臥兒皇帝也不傻,自然不肯輕易答應他們的要求。後來,孟加拉總督沙·舒賈(莫臥兒帝國皇帝沙賈汗二王子)生病了,英國人將他的病治好以後,總督沙·舒賈讓英國人每年象徵性的繳納3000盧布,可以在孟加拉境內自由貿易,並免除一切稅收。後來,英國人濫用這個特權,將所有的貿易都集中在孟加拉,以逃避徵稅,這個舉動影響了莫臥兒帝國的財政收入。168年,莫臥兒皇帝奧朗則布頒令規定,對其徵收2%的關稅,外加1.5%的人頭,合計徵收3.5%的稅收。英國不樂意了,以至於兩國兵戎相見。公元1686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總督向印度派遣了十艘戰船和1000名士兵,不惜用武力迫使莫臥兒帝國皇帝讓步,結果莫臥兒帝國反敗為勝,英國只好向印度議和,並賠款17000英鎊,答應不再起禍端。莫臥兒皇帝也沒有為難英國人,為了不使他們再起事端,皇帝恢復了原來在孟加拉繳納3000盧布的貿易特權。奧朗則布去世以後,新即位的莫臥兒帝國皇帝法魯克·西雅爾軟弱,加上英國人治好了他的病,英國人乘機獲得了更多的特權。英國東印度公司除了在孟加拉和原高康達國境內得到的繳納固定稅款特權,他們還獲得了古吉拉特每年繳1萬盧比稅款,免除一切關稅和稅收的特權。更離譜的是,法魯克還允許東印度公司鑄造印度貨幣,在印度國內通用。這無疑是,把財政大權交給外國人,所以法魯克當政以後,莫臥兒帝國逐漸衰退。英國東印度公司,在獲得特權的同時,還建立起了自己的防禦要塞。比如聖喬治堡,還駐紮有英國的軍隊,他們以這些據點,不斷擴大地盤,並僱傭當地的印度人,給予他們一些職權,來維持當地的秩序。由於莫臥兒帝國的統治者逐漸昏庸無能,帝國內部的起義不斷。英國人除了在印度貿易外,他們通過購買的方式,在印度的一些王公手裡購買土地並建立基地。1735年,西孟加拉的加爾各答定居的居民已達10萬人,1744年殖民地孟買居民大約7萬人,這些地區在英國人的管理下井然有序,且比其他地方的印度人日子要過得好。英國在印度混得風生水起的時候,法國殖民者在印度也悄然崛起了。法國人為了與英國東印度公司爭奪地盤,法國殖民者在印度僱傭大量的印度人,與英國進行抗衡。英國人為了對抗法國,也效仿他們僱傭印度人,於是兩個國家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最終演變成為“卡納蒂克戰爭”。“卡納蒂克戰爭”一共進行了三次,第一次是由“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在印度的擴張造成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在歐洲結束以後,英法在印度的爭奪戰結束。第二次戰爭(1749—1754年)是由英國與法國的東印度公司,為了爭奪海德拉巴和卡爾那提克的控制權,爆發的一次戰爭。英國人支持的穆罕默德·阿里獲勝,並成為卡爾那提克的總督。英國東印度公司,如何征服印度的?第一次和第二次戰爭,英法兩國在印度沒有分出勝負,於是爆發了第三次卡納蒂克戰爭(1756—1763 年)。雙方打了7年,英國佔領了法國在印度的五個據點,並簽訂了《巴黎條約》,英國將五個法國據點交還給法國,作為貿易使用,但是不能設防。所以,法國勢力在印度很快瓦解,英國獨霸印度。在沒有對手幹擾的情況下,英國現在終於可以單挑印度了!

英屬印度
在當時的印度,孟加拉絕對是一個富饒之地,孟加拉總督阿拉瓦迪汗無子,指定小女兒的兒子西拉傑·烏德·朵拉為繼承人,導致兩個大女兒不滿,所以出現了內鬥。孟加拉的內鬥,也給英國提供了介入的機會。阿拉瓦迪汗去世以後,繼承者西拉傑讓英國拆除加爾各答增修的砲台。英國人沒有理會,反而支持對方的政敵。經過多次交涉,雙方沒有談攏。西拉傑想用武力打擊,英國人早有準備,並率領3000人的海軍先發制人,迫於壓力西拉傑想與英國議和,英國人沒有同意。孟加拉被迫迎戰並與英國人在普拉西相遇,兩軍擺開陣勢。由於英國人買通了孟加拉軍事將領米爾·賈法爾,當時又下雨,孟加拉的火砲被打濕。英國人先在火砲上覆蓋了防水布,所以孟加拉軍對英軍衝鋒時,遭到英軍槍炮猛烈的射擊,損失慘重。戰爭結果是,孟加拉7萬人,成為英國3000人的手下敗將。孟加拉總督西拉傑在“普拉西戰役”中被俘後被殺。英國人就這樣控制了孟加拉,而征服印度也拉開帷幕。西拉傑被殺以後,英國人在孟加拉扶持對方的軍事統帥米爾·賈法爾建立了傀儡政權,不久將其趕下台,扶植納瓦布米爾·卡西姆為孟加拉的新總督。後來卡西姆無法忍受做傀儡的日子,於是逃跑了。卡西姆逃到毗鄰的奧德,並向奧德總督求援。當時的奧德總督是莫臥兒帝國皇帝沙·阿拉姆二世的首相,他決定幫助卡西姆收復孟加拉。公元1764年10月22日,孟加拉和奧德聯軍在布克薩爾與英軍決戰,結果遭到慘敗。莫臥兒帝國皇帝向英軍投降,卡西姆和首相蘇查逃走了,英軍控制了奧德。可能是勝利來得太突然,東印度公司的管理層還沒有考慮好怎麼處置奧德,於是將奧德歸還給了他們的總督,讓他們支付了500萬盧布,英軍在奧德駐軍,費用由奧德的財政提供支持。卡西姆起義失敗以後,東印度公司又將賈法爾扶持上台,成為孟加拉總督。就這樣,東印度公司不僅僅牢牢控制了孟加拉和奧德,連莫臥兒帝國的皇帝,也被英國人控制了,接下來就是印度其他幾個小邦國了。

莫臥兒帝國
普拉西戰役結束以後,莫臥兒帝國已經沒落,但是印度大陸上還有很多小邦國。其中,印度北部的馬拉塔王國實力比較強,他們組成了一個反對英國人的聯盟,並將莫臥兒帝國皇帝置於他的控制之下,答應送他回首都,以達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由於皇位繼承問題,結果起了內訌,英國人趁機介入,雙方爆發了“馬拉塔戰爭”。毫無疑問,當時的馬拉塔聯盟根本不是英國人對手,經過三次角逐,馬拉塔聯盟徹底被瓦解,英國完成了對中印和西印的征服,並建立了附屬國體系。19世紀20年代初,英國人已經征服了大半個印度,只有信德和旁遮普還沒有被征服。由於信德王國實力最弱,英國人最先拿他開刀。在1838—1842年英國與阿富汗戰爭期間, 英國人曾將信德作為進攻阿富汗的橋頭堡,後來與信德地區的三個伊斯蘭國家簽訂了合約。並強制在該地區駐軍,將其置於自己的管控之下。過了一年,英國人又以該地區三個國家對英國不忠為由,兼併了他們,接下來的印度,就只有旁遮普了。英國人之所以遲遲不敢進攻旁遮普,是由於旁遮普首領蘭吉特·辛格統一週邊邦國以後,建立起了強大的錫克帝國。蘭吉特·辛格是一個很有魄力的人,在他統治時期(1799—1839年) ,對內採取了一系列進步的改革。比如,在政治上他實行了宗教信仰自由,經濟上減少農民稅收,鼓勵墾荒種地,對商業稅收也實行減免,發展手工業和對外出口。軍事上,建立一支正規軍,聘請歐洲教官來訓練軍隊,其軍隊數量達到了3.8萬人。所以,在蘭吉特·辛格統治下的旁遮普,政治上安定,國家強盛,英國人不敢貿然發動進攻。蘭吉特·辛格去世以後,錫克帝國的強盛並沒有保持下去。新的統治者,貪圖享樂,並將國有土地贈給封建主。結果大封建主地位膨脹掌控了朝中大權,國王反而成了傀儡。由於大封建主拉幫結派,結果內部分裂。1845年,英國人抓住這個機會,集結了4萬軍隊,以錫克帝國軍隊侵入薩特累季河南岸英附屬國領土為藉口,對旁遮普展開了進攻。在戰爭開打之前,英國人採用慣用的手法,花錢收買宮廷權貴及軍隊上層的指揮官。比如錫克帝國的首相拉爾·辛格,軍隊總司令特吉·辛格和宮廷大臣古拉布·辛格等主要領導人,都被英國人收買並與他們訂立秘密合約,由於錫克帝國內部的軍事系統被瓦解。當錫克軍人委員會與英國激戰正酣的時候,首相拉爾·辛格,軍隊總司令特吉·辛格臨陣脫逃,宮廷大臣古拉布·辛格也按兵不動。1846年2月20日,英軍未經戰鬥就佔領了旁遮普首府拉合爾。英國沒有急於吞併旁遮普,採取以往的手段,先簽訂合約,派遣軍隊和管理人員,割地賠款,將其作為屬國。直到1849年3月29日,英國才宣佈兼併旁遮普。旁遮普被兼併,也預示著英國對印度的征服正式告一段落。

英印戰爭
英國作家勞倫斯·詹姆斯在其著作《大英帝國的崛起與衰落》一書中說:按照1898年就任總督的寇松侯爵的說法,英屬印度完全擔得起“世界的奇蹟”這一稱號。總量不到10萬的士兵和行政官員卻能奴役2.5億印度人確實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奇蹟。這種奇蹟,英國人是如何做到的呢?在當時,除了印度的武器不如人外。印度完全淪為英國的殖民地,主要有這幾個因素:首先,印度並不統一,尤其是莫臥兒帝國衰落以後,封建分裂情況嚴重。在印度大陸上分佈著很多王國,他們擁有自己的軍隊,且互不屬統。英國人就利用了這一點,花錢僱傭印度人打印度人,將其各個擊破。其次,戰爭需要龐大的財政作為支撐,而英國人開始以公司的名義進入印度貿易。最後用武力征服對方,以簽訂條約的辦法,直接從佔領屬地財政撥款,以維繫軍隊的開支,巧妙的解決了軍隊經費不足的問題。最後,英國將殖民地先佔領,再往屬國派駐軍隊和本國管理人員。由於兵員不足,他們就花錢僱傭當地的印度人,組建了龐大的僱傭軍團,這個做法,不僅減少了失業率,還從根源減少了叛亂。由於,印度的種姓制度等級森嚴,低種姓由於沒有特權,抵禦外敵和國家統一意識的觀念並不強。在當時的印度,貧窮人口占多數,低種姓叛亂根本不可能。英國人為平衡社會矛盾,他們花錢僱傭當地人當兵或者充當職員,不僅決了生計問題,還緩解了當地人的矛盾,很多人還對他們感恩戴德。所以英國人通過一家公司很容易的征服了印度,其實印度的僱傭軍才是神助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