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思議

古代也有“身份證”,從“魚符”到“腰牌”,還有獨特的防偽技術

在現在這個信息採集系統高度發達的時期,個人身份證作為一種時時刻刻可以展現個人信息的證件,幾乎可以說是走到哪兒都要用。誇張一點兒說,對於那些經常外出辦事的人,身份證可以看作是必備品,沒有它幾乎是寸步難行。很多人認為在不重視個人信息採集的古代,是沒有身份證這種"高大上"的產物的,其實不僅現如今的人們重視身份證,古人也非常重視身份證,但當時的身份證與現在的身份證大不相同。在古代中國,普通居民可以說是沒有身份和地位的,而由於身份證製作的材料比較罕見,所以說身份證並不像現在這樣普及,它只給那些有身份和地位的人。今天我們一起看看古代身份證的前世今生,瞭解一下它有什麼奧妙吧!

中國古代身份證件的起源在古代中國,身份證被稱為"符",這不是江湖騙子用來驅走鬼魂和怪物的那種類似符咒的東西,而是一種由木頭或金屬製成的器件。根據坊間傳聞,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開始有國家使用身份證了。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命商鞅在全國實施了各種政治改革,這其中一項改革的重要內容就是記錄戶籍的變化。根據當時的規定,人們犯罪依據戶籍上的情況家人是會連坐的,沒有戶籍證明的人不允許上路或住在客棧。其中所指的戶籍證明是"照身貼",包含持有人的姓名、職業、照片和公章,可以說與當前的身份證非常相似了。然而,由於當時沒有攝影技術,照片的持有者通常是由一個畫家畫的,所以肖像和他自己之間經常存在差異。可是最早具有紙質記載的身份證卻要追溯到隋唐時期了,當時朝廷發給官員的一種象徵著自己身份的"魚骨"。它是由木頭或金屬製成的,形狀像一條魚,分為左右兩部分,上面有小孔用來固定。"魚骨"上刻有官員的姓名、官職和官銜等,當時一些血緣較近的皇親貴戚以及一些三品以上的大官,所用的"魚骨"都是用黃金製成的,顯示了他們獨特的地位。

而級別較低的五品以上的官員,所佩戴的"魚骨"的主要成分則是銀,級別更低的官員的"魚骨"就只能用銅製成了。"魚骨"的主要目的是證明官員的身份,便於他們在上朝退朝進出皇宮時使用。武則天當上皇帝的時候,"魚骨"被改成了形狀像一隻海龜的"龜符",不過作用可以說是大同小異。說完了古代身份證可以追溯到的起源,咱們再來聊聊這些身份證過去是怎麼防偽的。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s.com

古代身份證的"防偽標誌"古代身份證的防偽標誌並不像現在這樣複雜,而且古代身份很容易偽造。為了防止這種事情發生,一些朝代會特意在身份證上註明偽造、出借或冒用的嚴重後果。例如,明朝規定按照當時的法律來講,借出身份證的人與借身份證都觸犯了法律,按理給予同罪處理。除了加強身份證的管理和驗證,明朝還制定了獨特的防偽措施。總的來說,過去身份證的防衛措施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種:一是設置身份證的"防偽標誌"。例如前文提到的"魚骨"這種類別的身份證,只配有一個袋子,叫做"魚袋"。再往前來看,唐高宗李治時為魚飾品指定相應等級的包裹;而宋代官員每年的"防偽標誌"都會進行更換。二是製作不同質地的身份證。也就是說,不同層次的人使用不同的材料製作身份證。唐朝時期不同級別官員所佩戴的由金、銀、銅各種原材料製成的身份證。後來唐中宗做了皇帝的時候,對這個小有改動,及凡是身披紫衣的官員(級別更高)用金子製成的飾品,身披紅衣的官員用銀製成的飾品。因為這些不同的身份標識也代表了佩戴使用者的社會地位,所以它們往往陪伴這些官員一輩子,即便它們告老還鄉了仍能享受身份證制度。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s.com 韓國壯陽口溶片

古代身份證的類型古代的身份證式樣很豐富:虎符、兔符、魚符、龜符、龍符、麟符、牙牌與腰牌等,都屬於等級身份證。

  • 雌雄符

唐朝特別重視身份證制度的推廣,甚至當時唐朝為它的附屬國還送去了各式各樣的身份證。總的來說這屬於宗主國與藩屬國特有的身份證,我們可以稱之為雌雄符。雄符往往留在宗主國,而雌符(多達12件)則被移交到藩屬國家。如果藩屬國有使者覲見,那麼審查他的人就會用雌雄符作為對接器件來辨別他的身份。

  • 玉契與龍符

當時皇太子也有一張身份證,這是一種叫做"玉契"的玉器。如果皇帝外出親徵,或由於其他事情離開首都,王儲將作為監國代理執政,這時,王儲的身份證就不同了,他開始使用的就是全國上下只有皇帝可以使用的"龍符"。

  • 虎符與麟符

如果在皇帝外出征戰時期,是一些十分重要的大臣而非皇儲留下代替解決一些國家大事,他將被發給"麟符"。"虎符"可能很多人就比較熟悉了,畢竟在許多古代軍事題材小說或者史料記載中都有提到,它是軍事指揮官常用的符號。為了避免與祖先李虎裡面的"虎"重複之,唐朝在製作虎符的時候並沒有把它鑄造成虎形狀的。後來,武則天把唐朝的李改姓為大周,她並沒有繼續使用老虎的符號,而是改成了龜符,當然龜符很快就隨著武則天的去世而消失了。

  • 魚骨

前面有所說到,"魚骨"是由木頭或金製成的。它的形狀像一條魚,分為左右兩邊,上面有小孔供穿用,這裡就不再過多敘述了。到了宋代"魚骨"就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了,但"魚袋"仍然存在。

  • 牙牌與腰牌

到了以朱家人作為統治者的明朝時,它們大概嫌由各種金屬和木頭製成的"魚骨"實在是太重了,出門辦事旅行太不方便,同時為了體現新的朝代的新氣象,官員們手中由各種金屬和木頭製成的"魚骨"統統換成了"牙牌",而它也是明朝時期使用最為廣泛的身份證了。牙牌的質地可以說是多種多樣又比較輕盈便攜,它主要由象牙和各種名貴木材造成。牙牌像笏板一樣細長,作為一種古老的身份證是一種小件物品,可是它卻帶有複雜的等級信息。在清朝身份證通常被稱為"腰牌",每個人的姓名、年齡、單位、職業、官銜等都在這塊小牌子清楚書寫,並且在身份證上還有詳細提到這個身份證的適用範圍。更高級別的身份證防偽技術可以說是更加棒了,製作者用到了現在才被人們廣泛聽說的面部識別技術以防止外人盜用,其"防偽措施"的高度是顯而易見的。值得一提的是,清朝最有趣的事情是嬪妃佳麗們所持有的身份證與普通人的身份證不同,她們的身份證不叫"腰牌",而是" 綠頭牌 ",上面是綠色的。

近年來的考古研究發現,自明代以來,"身份證"已從官場傳播到社會。一些社會名流也開始將身帶"牙牌"和"腰牌"視為一種榮譽。明陸容在《菽園雜記》中記錄道,任何進出內廳的人,不管他的級別如何,都要懸掛許可證以避免被懷疑。可以想像,當時,"牙牌"像今天的智能手機和筆記本電腦一樣被全國人推薦使用。

  • 帽珠

後來在清朝還發生了一次身份證的大變革,這個大變革將身份辨識的特徵從腰部直接拔高到了頭頂,官員們發明了除"腰牌"之外的另一種"身份證"作為身份鑑別,即帽子上的頂子直白點說就是帽珠。這當然與清朝的服飾有關,當時官員們的帽子頂部由寶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屬等製成。根據不同的社會階層,帽珠的材料自然是不同的。首先,帽珠是一個大的紅色頂部,鄉村文人的帽珠為銅頂子;普通的平頭百姓沒有什麼社會地位,所以他們用一些綢緞或其它材料在頭上打結。因此,人們在街上相遇,一看到彼此頭上頂著的帽珠就知道了他們的"身份"。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一些富商願意花大價錢來給自己的帽頂提升原材料。

總結在科技文明都還不發達的古代,其實也有用於鑑別個人信息的身份證。畢竟,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了五千年,我們的祖先的腦子裡可是充滿了,小小的"身份證"可真的是難不倒他們。而且,正是有了古人在各朝各代為身份證以及防偽技術上的革新,才能讓我們現如今的身份防偽系統不斷優化改進,形成如天羅地網一樣周密,讓壞人無處遁形。參考文獻:《菽園雜記》《新唐書· 車服志》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