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蜀漢五虎上將之首關羽被殺後,荊州大半落入東吳之手,這讓孫權在長江中游的勢力擴大,卻也把劉備推入非報仇不可的境地。(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三國紛亂,英雄輩出,但在權謀算計與生死抉擇間,領袖的一念決定往往牽動整個時局。《知乎 》歷史專欄指出,三國時期有「3個最不能殺的人」,卻分別被孫權、關羽與曹操親手除去。若這3人當年被留下一命,不僅能為主公帶來更多利益,整個三國格局也可能因此出現完全不同的走向。
孫權殺關羽
孫權當年痛下殺手的人,自然是蜀漢五虎上將之首關羽。從戰略角度看,關羽被殺後,荊州大半落入東吳之手,這讓孫權在長江中游的勢力瞬間擴大,對東吳日後北伐、牽制曹魏皆有利。當時蜀漢正值劉備勢力迅速擴張之際,孫權擔心蜀漢坐大威脅江東,因此趁關羽北伐襄樊陷入孤軍之際奪取荊州,其戰略本身並無錯。
然而,孫權忽略了一點:殺關羽固然立威,卻也把劉備推入非報不可的境地。劉備親自領兵討伐東吳,雖後因夷陵之戰慘敗於陸遜,但兩家的交戰卻讓曹魏坐收漁翁之利。歷史專家普遍認為,若孫權「只奪荊州、不殺關羽」,局勢將大不相同。
首先,劉備念及兄弟情份,為救關羽必定願意割地、用人、還地皆可商談。其次,關羽雖可能心中不滿,但基於軍心與名義,也無法反抗劉備的決定。若孫權利用關羽作為談判籌碼,不僅可保東吳多得土地與資源,劉備也不敢撕破臉,甚至孫吳可爭取數年的緩衝與發展時間,使荊州防線更穩固。可惜孫權一念強硬,錯過一個萬利無害的選擇,最終反令東吳承受劉備的報復與曹魏的擴張壓力。
關羽殺龐德
第二位最不該死的人,是被關羽於襄樊之戰斬殺的曹魏名將龐德。龐德曾是馬騰麾下猛將,後因感念曹操知遇而效忠曹魏,襄樊之戰時,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在俘虜龐德後,念及馬超為蜀漢名將,原本有意留其性命,但龐德寧死不降,關羽遂將其斬首以正軍威。
從軍事紀律來看,關羽此舉無可厚非,然而事後證明,龐德之死讓蜀漢日後遭受極其慘烈的報復。《三國志》記載,龐德之子龐會在鍾會、鄧艾伐蜀時,專門尋機將關羽留在蜀地的家族全部滅殺,血債血償,直接導致關氏後人斷絕。
若關羽當年選擇把龐德生擒送往劉備手中,結果可能完全不同。劉備擅長籠絡人心,在馬超的面子下,龐德至少可活命;甚至可成為蜀漢與馬超、馬氏舊部的一道情感與軍事聯繫。而且依曹操多疑性格而言,就算釋放龐德,他也未必敢重用,反能削弱曹魏一名悍將。因此,關羽雖沒有錯,但也確實錯過了一個更好的選項,這份剛烈與性情,正是關羽的魅力所在,也成為他難以避免的侷限。
曹操殺華佗
第三位被認為最不該死、甚至影響中國文明史的重要人物,就是醫聖華佗。華佗首創「麻沸散」全身麻醉,能開腹、開胸、甚至計畫開顱手術,是中國外科醫學的開創者,更發明「五禽戲」強身方法,是中華養生史上的先驅。
曹操因頭風疾困擾多年,華佗提出開顱治療,引起曹操欲害於我的高度警戒。加上華佗請假照顧妻子、延誤回營,被曹操認為心不在魏,最終下令處死。曹操的殺意並非衝動,而是基於個人的性格,他自認寧可信其有,不願成為他人實驗對象,更不願讓這位天下奇醫落入他國之手。
然而,後來曹操頭痛復發,其他名醫僅能依華佗留下的藥方勉力治療;其幼子曹沖患病時,民間皆說「唯華佗能醫」,曹操亦因此深感懊悔。若華佗仍活著,不僅或能治愈曹操本人的疾病,甚至可能改寫曹魏政權的命運,使曹沖得以存活,魏國繼承格局將完全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