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常家務中,曬衣服看似再平常不過,卻潛藏許多人未察覺的「犯罪防治風險」。 情境示意圖/Ingimage
在日常家務中,曬衣服看似再平常不過,卻潛藏許多人未察覺的「犯罪防治風險」。前日本警察、現任犯罪防治顧問指出,許多竊盜與跟蹤案件都與「洗衣習慣」有關,衣物曝露的方式、時間與地點,往往在不經意間洩漏了生活模式與個資。對獨居女性而言,一次看似無害的曬衣行為,可能正是陌生人鎖定的開端,尤其內衣直接暴露在外是最危險的。
根據日媒「grape」報導,曾任職警界多年的犯罪防治專家良生指出,他辦過的多起「私密衣物竊盜」案件,犯案地點多半集中在公寓一、二樓,且多為「從外面能看到女性衣物」的住處。許多嫌犯原本只是路過,卻因一眼瞥見女性內衣、內褲而起了歹念,有的甚至觀察多日、等待時機行動,更令人不安的是,也有熟識者透過社群媒體得知住處後犯案的情況。
良生進一步說明,這些竊盜受害者不僅限於年輕女性,40至50歲女性也時常成為目標,共通點在於「住處沒有男性痕跡」或「陽台位於隱蔽之處」,在犯罪者眼中,這樣的環境意味著低風險、高成功率。
警方長期警告,洗衣方式與垃圾丟棄習慣都可能暴露個資,從衣物類型可看出性別與家庭結構,而從晾曬與收衣時間則可推測上班與回家時段。例如,若陽台只出現女性衣物,便容易被認定為「單身女性住戶」;若每天同一時間晾衣、同一時間收衣,更形同告訴陌生人「我不在家的時段」。
良生提醒,對陌生人而言,這些「生活細節」正是選定犯案對象的關鍵線索,曬衣不僅是清潔日常,也是一種「公開展示生活情報」的行為,從犯罪防治角度來看,它甚至是家庭中最容易被忽視的「無防備區」,不過民眾想降低受害風險,其實無須昂貴犯罪防治裝置,只要調整日常習慣即可。
良生提供六項關鍵建議:
1、內衣不外掛:原則上應在室內晾乾,若必須戶外晾曬,務必藏在外衣或毛巾之內。
2、改變時間節奏:避免每天固定時間曬衣與收衣,可刻意錯開數小時,讓他人難以掌握生活規律。
3、混搭男性衣物:獨居者可混入男性襯衫或毛巾,形成「有人同住」的假象,有助心理嚇阻。
4、低樓層慎曬:一、二樓陽台常為視線死角,如環境隱密,應優先採用室內晾衣架。
5、早收不夜掛:長時間晾衣不僅暗示外出時段,夜間曬衣更是高風險行為,應養成回家立即收衣的習慣。
6、確認是否被追蹤:若發現社群帳號有可疑關注、回家時有人尾隨,應立即記錄並通報警方,許多案件都是從「小異狀」發展成嚴重侵害。
「犯罪防治的核心是不被看見、不被預測」良生強調,洗衣象徵乾淨與生活感,但從犯罪防治視角來看,它同時是最容易「被看見」的私人空間,只要稍微改變曬衣位置、時間與方式,就能有效降低風險。良生指出,在社群資訊無所不在的時代,家務已成為潛在的個資外洩窗口,建議民眾重新審視自家陽台與曬衣習慣,「或許只需一次改變,就能為生活多上一道安全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