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復活島數百座巨大摩艾石像如何搬運,長期困擾考古學界。美國研究團隊透過3D建模與實地實驗,證實古代拉帕努伊人(Rapa Nui)用繩索讓石像以搖晃方式「行走」前進。研究團隊建造一座4.35噸的摩艾複製品,僅用18人就在40分鐘內移動100米
美國賓漢頓大學人類學家利波(Carl Lipo)與亞利桑那大學研究員杭特(Terry Hunt)檢視近1000座石像後發現,這些石像的設計充滿便於「行走」的巧思。
石像底座呈寬闊的D字形,重心刻意前傾5至15度。這兩個特點使石像雖然直立時不穩,卻極易透過繩索左右拉扯產生搖擺前進的動態。利波表示,石像一旦開始搖晃,「人們只需單手拉動,既省力又移動得很快」。
研究團隊建造重達4.35噸、高3公尺的摩艾複製品,採用相同前傾設計。實驗顯示,僅需18人利用三條繩索交替拉動兩側,讓石像以Z字形路線前進,40分鐘內移動100公尺。
實驗中,團隊用繩索交替拉動,讓石像以類似企鵝走路的方式前進。利波表示:「物理學上完全說得通。石像越大,這種『走路』方法就越是唯一可行的移動方式。」
復活島的道路結構也支持這項理論。道路寬4.5米,呈凹形橫截面,能為D形底座提供穩定支撐,防止石像在「行走」過程中傾倒。
利波指出,拉帕努伊人每次搬運石像都會修築道路。「我們看到道路彼此重疊,還有許多平行版本。他們可能是清理路徑、移動石像、再清理下一段,按特定順序進行。」
考古證據顯示,有些倒下的摩艾石像曾被嘗試重新豎立,在底座下挖掘後失敗,留下部分埋在地下的傾斜石像。
利波表示,這項研究以科學方法檢驗理論,挑戰懷疑者提出反證,也向拉帕努伊人致敬。「這顯示拉帕努伊人極其聰明,他們以有限資源達成巨大工程壯舉,我們可以從這些原理中學到很多。」
這項研究發表在《考古科學期刊》(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