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自己,每天會接觸到多少,和塑膠有關的有害化學物質嗎,CNN記者,分別在三座城市,倫敦、香港和紐約進行人體實測,接受測試的記者,戴上特製手環,做平常就會做的事,原本三個人都小心不要接觸到塑膠製品,卻沒想到,測試5天過後,三個人的手環中,還是驗出20幾種的化學物質。

CNN記者進行跨洲人體實驗,發現短短5天,人體吸收到的塑膠化學物質,就有多達20種。(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塑膠化學物質已經無所不在,影響著每個人的日常生活。CNN三位分別位於倫敦、香港和紐約的記者進行了為期5天的特製手環實測,發現即使謹慎生活,仍難以避免接觸到各種塑膠相關化學物質。國際汙染物消除網執行董事Bjorn Beeler表示,塑膠中含有超過16000種化學物質,其中約25%已知具危害性,而大多數仍缺乏足夠科學數據證明安全性。這項實驗揭示了現代人生活中無法逃避的塑膠汙染現實。
三位記者的手環檢測結果令人震驚,即使他們在實驗期間特別謹慎,仍然在手環中檢測出阻燃劑、抗紫外線穩定劑以及一系列雙酚類化合物,包括BPA、BPF和BPS等,每個手環都驗出了20多種化學物質。其中,香港記者的手環濃度略高於倫敦記者,反映出亞洲地區對這類化學物質的管制較歐洲寬鬆。
Bjorn Beeler特別提到一種名為「鄰苯二甲酸酯」(Phthalates)的物質,這是讓塑膠保持可塑性和柔軟度的關鍵成分。他強調這種物質幾乎存在於所有地方,研究顯示幾乎100%的美國人體內都含有這種物質。更令人擔憂的是,這類物質可能干擾內分泌和荷爾蒙系統,影響生育能力、兒童行為、情緒健康,甚至可能與癌症和心血管疾病有關。
先前研究已經發現,人類每週不慎吞下的塑膠微粒大小可能相當於一張信用卡。塑膠微粒來源廣泛,從塑膠水瓶、汽車輪胎磨損到各種調味料都可能暗藏塑膠。甚至連鹽粒也可能從開採地的湖泊和海洋中吸收塑膠汙染物,另一項研究則發現,用某種茶包泡的一杯茶中可能含有數十億個塑膠顆粒。
為了減少塑膠對環境的傷害,市面上出現了越來越多替代產品,如玻璃、不鏽鋼、竹子或紙製的吸管。然而,環境工程副教授Kyle Doudrick指出,這些替代品在製造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傷害可能不亞於塑膠。他表示,不鏽鋼吸管雖然可以長期使用,但原材料提取和生產過程需要大量能源,加上日常清洗所需的水和清潔劑,累積起來的環境成本相當可觀。Doudrick認為,若真正想愛護地球,最佳方式是完全不使用吸管。
儘管人們已知塑膠對環境有害,但現代社會仍難以完全捨棄使用。8月份舉行的全球塑膠公約談判以失敗告終,專家評估若按照目前趨勢發展,全球不僅無法有效減塑,到2060年地球上的塑膠量還可能再增加四倍。這凸顯了塑膠汙染問題的嚴峻性和解決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