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自轉速度持續加快,自2020年以後已經創下多個最短日紀錄,科學界指出,若加速趨勢持續下去,預計在2029年左右可能需要進行史無前例的「負閏秒」(在協調世界時UTC減去1秒,以修正地球自轉速度與原子時的差異)調整。這種加速現象的原因尚不得而知,可能與地球內部活動如地核運動、海洋、大氣、磁場減弱等變化有關;有專家揭示,若地球自轉繼續加速,勢必引發大規模災難!
地球通常需要24小時(86400秒)完成一次完整的旋轉,又稱為一個太陽日。自2020年起,科學界發現地球自轉速度開始變快,迄今為止記錄的最快的一天是2024年7月5日,當時地球自轉一周比標準的24小時快1.66毫秒,今年7月9日、7月22日和8月5日,一天的時間也短了1.3到1.51毫秒。
雖然目前看來,幾毫秒的損失沒什麼大不了,但美國作家福斯特(Alex Foster)創作的小說《圓周運動》(Circular Motion)最近出版後,引發科學界熱烈討論,原因是該小說的世界觀描繪的就是自轉速度快到失控的地球。這本小說中,講述了愛情、絕望和2個人在一個失控的世界中尋找歸屬感故事;劇情設定上,小說中的地球開篇一天為23小時,比現實世界整整少了1小時,隨著自轉速度加快,故事後段一天只剩下2小時,就像一個超級增壓的陀螺,引力失去了控制,太陽升起和落下速度越來越快。
專家揭示這種可怕情景如果真的在現實上演,意味著一場全球性的大災難將降臨。專家指出,若地球自轉速度失控到像小說中所描繪的那種地步,將產生「離心效應」,屆時地心引力完全不管用,地表上的物體將遠離地球軸線,就像運行中旋轉木馬上的吊椅一樣,甚至被拋飛至太空;與此同時,地球上的海洋將開始在赤道附近「膨脹」,極地(離心力較弱區域)的水變淺,赤道地區被淹沒,意即大海嘯和大洪水發生;另外,地球自轉越快,板塊移動也會越快,這可能會增加地質壓力,並引發大量強震。
除了洪水和地震,美國太空總署(NASA)天文學家奧登瓦爾德(Sten Odenwald)博士還說,屆時全球氣候會變得更加極端,對世界各地造成更大的破壞,「隨著地球自轉速度加快,科氏效應(Coriolis Effect,運動的物體會因慣性而發生偏向的現象,影響風、洋流等大規模的流動,颱風形成與此效應有關)也隨之增強,這種力會使颱風旋轉得更快,攜帶的能量更大」。
撇除大規模災難,地球自轉速度變快也會嚴重影響人類生理時鐘,進一步導致身體和精神問題;許多衛星也將不再處於正確的位置,這可能會擾亂衛星通訊、網路、電視廣播等等。
不過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地球物理學教授阿格紐(Duncan Agnew)直言,地球自轉速度要加快到小說中所描繪的程度,這是一個「特別荒謬的前提」,幾乎不可能發生,目前也從未在任何行星或恆星上觀測到類似現象。他還說,雖然近年地球自轉速度有變快趨勢,但將時間線拉長,自轉速度其實都是越來越慢的,「10億年前,一天大概只有19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