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思議

研究表明:銀河係有多達60億顆類地行星,外星生命的概率更高了

類地行星要被認為與地球相似,其行星必須是岩態的、大致與地球大小的差不多、圍繞著太陽(G型)運行的恆星。類地行星還必須在其恆星的宜居區域內運行,即與一顆恆星的距離範圍,在該距離範圍內,一顆岩態行星可以在其表面容納液態水,並可能存在生命。研究的合著者、UBC研究員米歇爾·庫尼莫托(Michelle Kurimoto)說:研究計算設定的上限是每顆G型恆星有0.18個類地行星。

估計不同類型行星在不同恆星周圍的普遍程度,可以為行星形成和進化理論提供重要的約束,並有助於優化未來致力於尋找系外行星的任務,其研究成果發表在《天文學》期刊上。銀河係有多達4000億顆恆星,其中7%是G型恆星,這意味著在我們銀河系中可能有60億顆恆星擁有類似地球的行星,這是否意味著外星存在生命的可能性更高了?之前對類地行星的估計範圍從每顆類太陽恆星大約0.02顆潛在宜居行星,到每顆類太陽恆星超過1顆。

通常情況下,像地球這樣的行星,比其他類型的行星更有可能被行星搜索遺漏,因為它們太小了,而且軌道離它們的主恆星太遠了。這意味著行星目錄只代表了實際在搜索到恆星周圍軌道行星的一小部分,研究使用了一種名為“正演模擬”的技術來克服這些挑戰。從模擬開普勒搜索恆星周圍的所有系外行星開始,根據行星搜索算法找到它們的可能性,將每顆行星標記為’探測到’或’遺漏’。然後,將探測到的行星與實際行星目錄進行比較。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s.com

如果模擬結果非常匹配,那麼最初的行星數量很可能很好地代表了圍繞這些恆星運行行星的實際數量。研究還進一步闡明了當今系外行星科學中最突出的問題之一:行星的“半徑間隙”。半徑差距表明,軌道週期小於100天的行星大小在地球1.5到2倍之間是不常見的。研究發現半徑間隙存在的軌道週期範圍,比之前認為的要窄得多。觀測結果可以為解釋半徑間隙特徵的行星演化模型提供約束。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s.com 韓國壯陽口溶片

此前,研究人員搜索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開普勒任務中20萬顆恆星的檔案數據,除了找回數以千計的已知行星外,還發現了17顆太陽系外的新行星。研究也給出了半徑在0.5R-16R⊕之間,軌道週期在0.78天-400天之間圍繞FGK矮星運行的系外行星出現率的近似貝葉斯計算。研究結果基於一個獨立的行星目錄,該目錄由對開普勒任務中觀察到的所有約20萬顆恆星搜索彙編而成,精確的行星半徑由蓋亞衛星DR2觀測數量併入的恆星半徑補充。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