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社會飛速發展的情況下,隨著人類活動範圍的不斷擴大,時常避免不了人類與動物間的摩擦和碰撞。或許很多人都會認為,這種人與動物的戰爭都是人類以單方面的碾壓優勢獲勝。但是你知道嗎,有一種生物曾經擊敗了人類,當地政府動用了軍隊和槍械都無法將其解決,而且你甚至都不會念它的名字。這個物種就是生活在神奇澳洲大陸上的——鴯鶓。

是不是有很多朋友不太肯定這倆字怎麼念?其實它們就讀作(ér miáo)鴯鶓。大部分人對於這個物種都比較陌生,所以在介紹這次戰爭的過程前,先讓我們來瞭解一下這個神奇的物種。"活著的恐龍"——鴯鶓鴯鶓,是世界上第二大的鳥類,最高可達2米重50千克左右。因為長相酷似鴕鳥,所以又被人叫作"澳洲鴕鳥"。它與鴕鳥一樣,雖屬於鳥類,但也是一種無法飛翔的鳥。它的身上披著褐色的羽毛,長長的腿下是三趾的腳掌,再加上退化的翅膀,鴯鶓的身形都類似遠古的恐龍,所以被稱為現代活著的恐龍。同時它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鳥種之一,數萬年的地質和氣候變遷都無法改變它們的形態,這是極為罕見的現象。

這次的人獸戰爭發生的地方就在澳洲這片神奇的大陸上,交戰的雙方就是澳洲人民和鴯鶓。話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32年,當時處於經濟大蕭條時期的澳大利亞因為經濟形勢嚴峻,便鼓勵人民去開墾土地來種植糧食小麥。於是,許多退伍的老兵就都在一些荒地上開始開墾勞作,並種植了許多農作物。當大家辛苦數月,眼看就要準備大豐收的時候,誰曾想到,這一大片的農作物卻被洗劫一空,土地邊的柵欄也被破壞,地裡一片狼藉,甚至還留下了許多動物的糞便。而這一切的製造者就是"鴯鶓大軍"。

鴯鶓大軍
當時的澳洲地區,鴯鶓大軍的數量成千上萬,破壞了無數糧食農田和水利設施,什麼圍欄都擋不住它們大軍壓境的步伐,整的民不聊生。於是政府首先出台了捕殺鴯鶓的"懸賞制度",用鴯鶓的"鳥喙"可以換取賞金。雖說"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但這筆賞金是真的不好掙啊,先不說鴯鶓大軍的數量之多,個個身高腿長還跑得快,根本沒有什麼好用有效的方法能夠克制它們,就連使用步槍獵槍也不好命中,甚至賺來的賞金還不夠浪費的子彈。加上鴯鶓的數量也沒有絲毫減退遏制的趨勢,政府也不富裕,這種情況讓大家都無法接受,心態大崩。賞金制度就此失敗,同時也就宣告了第一輪“人獸大戰”以人類告負。

緊接著,政府在人民的請求下開始了第二輪的攻勢——這次政府出動了軍隊的軍人,一位少校、一個軍士和一名機槍手,這三人便組成了討伐鴯鶓大軍的隊伍。他們帶著三把輕機槍和一萬發子彈上了"前線"。1932年11月,第二輪大戰正式打響,三名現役軍人在數十名當地退伍軍人的引領下來到了前線。剛到目的地,他們便在不遠處發現了一行近百隻的鴯鶓團體,於是他們挺著機槍立馬開始了第一輪掃射。"噠噠噠噠噠"隨著第一輪掃射結束,他們尷尬的發現,子彈幾乎無一命中,這群鴯鶓的走位實在過於風騷,沒命中不說,這群鴯鶓在機槍子彈的驅趕下還跑進了附近的叢林不見了蹤影。11月4日,在總結了第一次失敗的經驗後,討伐隊決定不打草驚蛇,採取伏擊用誘餌勾引的戰術,在近距離的時候再進行開火。然而這次,更大的"驚喜"在等著他們……

當一群鴯鶓如預想當中的進入了討伐隊的射程內時,三人同時開火,在持續輸出下,一些鴯鶓被擊倒在地。但這時候意外出現了——他們的機槍壞了!由於這種老式機槍老化嚴重,而政府財政有限,沒有花錢維護,所以經常會出現一些大小不一的問題。好巧不巧,鴯鶓不出意外的又跑了。這次的作戰計畫也只好以擊殺了僅僅數十隻鴯鶓而告敗。

溜了溜了
又過了一天,在修好了機槍後,隊伍開始了第三次作戰。由於鴯鶓的奔跑速度實在太快了,它們一躍就可以達到3米遠的距離,而且長跑短跑都十分擅長,奔跑的時速甚至可以達到70千米,並能夠持續百公里之久。於是隊伍決定把機槍架在車上,以此上演一場追逐掃射的作戰。可是在坑坑窪窪的地面上,當時的汽車要想追上鴯鶓的速度談何容易,陡峭的汽車也影響槍手的發揮,可也沒別的好辦法了,槍手只能硬著頭皮掃射。就這樣,在經歷了數週後,他們打完了所有的子彈,而這一萬發子彈帶來的收益,僅僅只是消滅了900多只鴯鶓而已……要知道,當時那裡至少有2萬隻鴯鶓大軍。照這樣的情況下去,別說消滅鴯鶓了,政府根本支付不起這樣的軍資消耗。於是,在掙紮了一個月後,討伐隊被召回,而這也正式宣告了此次人獸大戰的結果以人類的失敗而告終。

大佬大佬
沒想到號稱"地球上最強大的物種"的人類居然也曾輸給了一隻"大鳥"。最後,我想問問,你們能想到澳洲人民後來是怎麼樣才遏制住鴯鶓大軍的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