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凍土如果融化,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2015年的《 巴黎協定》大會上,多名科學家與氣候學家曾給出完整答案:首先是永凍土融化會導致該地區溫度上升更快,其次是惡性循環釋放出來更多的碳,將破壞更大面積的永凍土穩定性,被視為是“該地區氣候崩潰的轉折點”之一。
帶有冰塊的土壤
實際上,永凍土並不是指永久冰凍的土地,科學家們認為“在0°C以下保持兩年以上的冰凍狀態”即視為永凍土,這是地球極端氣候的地質表現之一。目前已知的永凍土厚度範圍從釐米到1500米之間,裸露於地球表面的面積約1500萬平方公里。英國薩克斯大學經過多年研究表明:地球永凍土存在時間超過720萬年,但在最近的300萬年裡,幾乎所有永凍土區域都出現面積縮小、塌陷等跡象,而與此成反比的,是這些地區的碳排放以幾十倍的速度增加中。
地球上最有名的永凍土融化案例,就發生在俄羅斯東西伯利亞的薩哈共和國境內,離地球上最冷的人類居住區雅庫茨克僅600公里。從1960年至今,永凍土融化造成的地面下陷已深達百米,隨之而來的積水、日曬等自然條件,也進一步加速了這個坑洞的擴大,如今長度已超過2.3公里,且仍在持續擴大中。
那麼,俄羅斯人煙罕至的東西伯利亞為什麼會出現永凍土融化現象呢?歐洲氣候學家將原因歸咎於蘇聯時期大規模開採礦產、修路以及燃油排放等等,但俄羅斯科學家卻認為,地球氣候變暖才是“罪魁禍首”,蘇聯時期僅在雅庫茨克附近修建了一座煉油廠,並不足以導致永凍土融化,且煉油廠僅維持20年就已關閉,不可能在過去60年中將其從一個小坑擴大到2000多米長。
歐洲地質協會為此專程組建科考隊伍進駐東西伯利亞,經過2年多的系統研究,專家們得出結論:1958-1960年間,蘇聯地質學家曾在此勘測到黃金礦,隨後調遣軍隊前來清理針葉林,在清理出一小片土地後,地質學家認為金礦儲量不大、且位於開採難度極大的永凍土區域,因而放棄開採。正是這塊挖了三米深的土地,在缺少針葉林遮擋陽光的同時,堆積的雨水卻在陽光下暴曬升溫,永凍土層因此逐步融化,才有了目前的規模。
隨著融化面積的擴大,坑洞變得越來越深,裸露在陽光下的永凍土也越來越多,除了每年冬季低溫期以外,融化後的土壤不斷的從懸崖上往下掉,在底部堆出一個個小土堆。俄羅斯生物學家曾取走部分土壤進行檢測,發現這些土壤裡的微生物已存在20萬年之久,在當年的《西伯利亞時報》上,這個坑洞被命名為“Batagaika”,也就是薩哈土著傳說中“通往地下世界的大門”。
雖然這個“大門”並沒有通往地下世界,但也確實讓科學家們發現了很多難以置信的現象,比如2017年採集到50萬年前的樹幹標本,還有大量的古代野牛、麋鹿、猛獁象和馴鹿的遺骸,其中2018年出土的一具小馬駒化石保存最為完整,其歷史可追溯至4400年前的史前時期。
要知道,這片永凍土區域的最低溫度可達-60℃,是地球上除南北極以外溫度最低的地方,卻在地下百米處出土了這麼多動植物遺骸,尤其是這具出生約3- 4個月的小馬駒(常識中,動物繁衍的地方多數比較溫暖)。這也讓各國科學家感到疑惑,難道地球演變過程出現“特例”?或者說,東西伯利亞在4400年前遭遇外力導致大量史前動植物被埋在百米之下?這一切都有待科學家們進一步研究。
小馬駒等動植物的研究可以慢慢來,但逐漸融化的永凍土卻等不了那麼久。美國《國家地理》為此聯繫了十五位氣候科學家,其中的十三人認為“現有技術無法捕捉永久凍土的重大變化”,簡單說就是,人類因為自身需求無法掌控碳排放,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失控。
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工程師戴維·勞倫斯則指出: 永凍土一旦開始融化,其過程和後果要比人類預期的更加糟糕,因為土壤中存活的微生物會不斷的分解有機物來釋放溫室氣體,在日照積水升溫等各種因素影響下,最終導致整片永凍土融化,而這片區域內的所有動植物乃至土壤形態都會被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