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思議

沈睡140年後,她找回了姓名和家人

文| 貢曉麗她是一個金發小女孩,獨自沈睡地下,140年後重見天日。

藝術家復原出了小女孩的容貌

2016年5月,舊金山卡納一家在翻修老屋時,從車庫下面挖出了她的水晶棺,這一消息轟動全美,幾個月後,她又以米蘭達·夏娃之名被重新安葬。這不是她的真名,水晶棺附近沒有墓碑,也沒有留下暗示身份的線索,因為卡納的女兒們叫她米蘭達·夏娃,人們也就默許了這個名字。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s.com

小女孩的水晶棺被挖出

這些年來,有一群人從未放棄撥開她的身世謎團——她是誰?從哪兒來?為何早夭?有生之年過得幸福嗎?如今是否還有親屬存世?在系譜學和DNA技術的幫助下,她終於找回了自己的名字,還尋到了140年後的親人。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s.com 韓國壯陽口溶片

在舊金山里士滿區的一處住宅,人們發現了小女孩的水晶棺

人們為她成立了尋親小組米蘭達·夏娃身上有無數秘密,但至少有一點最初就能確認,她活得很幸福,因為家人深愛著她。只消看她下葬時的精心裝扮就知道了——她穿著黃色洗禮裙和高腳踝靴子,每一縷金發都與紫色薰衣草精心編織,胸前還放著玫瑰與桉樹葉編織的花環。

在小女孩的華麗衣服上放著花朵

因為無法出具死亡證明,政府無法處理米蘭達·夏娃的遺體。卡納只好找到了戴維,戴維創建了專門安葬無名兒童的非盈利組織無罪之家。

戴維與小組成員為小女孩製作了一個新棺材

在戴維的幫助下,米蘭達·夏娃於當年夏天安葬在舊金山以南的科爾馬綠草紀念公園。

棺木內裡

新的棺木外面由白色玫瑰花裝飾,當地一家天主教機構為她準備了傳統葬禮,現場還有數十名民眾手持玫瑰花為她送行,並將花瓣撒滿棺木。

小女孩的心形花崗岩墓碑上寫著:“米蘭達·夏娃這個孩子愛全世界如果沒有人悲傷,就沒有人會記得。”另一側空著,等待刻上她的真名。

戴維、專家和熱心群眾,一起組成了米蘭達·夏娃的尋親小組。舉行葬禮的前一天,加州大學生物學教授取走了米蘭達·夏娃的一些頭髮。很快,小女孩的死因確認了——她死於消瘦症,一種嚴重的營養不良。能用水晶棺入殮,說明小女孩至少衣食無憂,患上消廋症,很可能是因為感染了病毒、細菌或者是腸道寄生蟲。讓人既心疼又略感欣慰的是,她並沒有遭受疾病的長期折磨,而是在很短的時間內死去,短到甚至沒來得及接受治療。化驗結果顯示,她頭髮裡的同位素,沒有當年盛行的一些治療藥物,比如嗎啡、水銀或可卡因。

小女孩的葬禮前,專家進行最後的檢查

她的名字叫伊迪絲還有一群人則在查找小女孩的身世。唯一的線索,就是發現小女孩的這塊土地。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班克羅夫特圖書館,人們找到了一張1865年舊金山公墓發展規劃地圖。

奇友公墓的規劃地圖

原來,卡納家所在的這片土地,140年是一處公墓,名叫奇友。到了20世紀初,隨著城市發展,這處公墓整體搬遷它處,小女孩的水晶棺,卻不知為何為人遺忘。兩到三歲、女孩、死於140至150年前、奇友公墓,確定了這些信息,系譜學就有了用武之地,系譜學,其實就是中國的家譜。系譜學家查找了當地一個多世紀以來的人口普查、出生、婚姻、財產和死亡記錄,追蹤了每個可能有孩子夭折的家族。現存的墓地記錄和存檔的訃告,也被拿來做參考資料。

戴維找到的關於小女孩家族的部分資料

“你可以通過各種文章和人口普查記錄追蹤他們的家庭,你可以瞭解他們是誰,他們的生活是什麼樣的。”戴維說,整個搜尋工作,花了尋親小組三個人六個月的時間。“每個孩子都應該有一個名字,賦予他們應有的尊嚴。我們一定會找到她,我們不會放棄她。”戴維說。最終,小女孩的身份水落石出。

通過將奇友公墓與現在地圖重疊,研究人員分析出了伊迪絲的潛在身份

她叫伊迪絲·霍華德·庫克,1873年11月28日出生於舊金山,是霍拉索·納爾遜·庫克和妻子的第二個孩子。她於1876年10月13日去世,並於1876年10月15日被安葬在奇友公墓的家族墓地。 伊迪絲還有在世的親人通過系譜學,人們向上追溯到了伊迪絲的親生父母,向下還找到了82歲的彼得·庫克,他可能是伊迪絲的哥哥彌爾頓·庫克的親孫子。然而,彼得·庫克並不知道自己父親那一代的系譜,更別提自己的爺爺是否還有一個早夭的妹妹。認親的關鍵一步,就是DNA配對。生物分子工程專家繪製了伊迪絲的DNA和化學同位素圖譜。因為她在水晶棺裡躺了140多年,從頭髮中提取的DNA序列中,只有10%屬於她自己。其餘大部分來自真菌或其他生物。可是這對生物學家來說並不是什麼難事,畢竟研究古人類和長毛猛獁象的DNA就是他們的日常工作。

尋親小組又採集了彼得·庫克的唾液樣本。通過比較發現,兩人有12.5%的DNA基因組完全相同,其中包括只有直系後代的DNA才會匹配的基因組。兩人有血緣關係,證據確鑿。“我找到了一個素未謀面一無所知的親人。我已經老了,她將永遠是一個孩子,永遠。”庫克說。隨著系譜調查工作不斷獲得進展,伊迪絲身後龐大的家族也展現在人們面前。

伊迪絲所在的庫克家族,在19世紀後期和20世紀早期的舊金山非常有名。伊迪絲母親一支的斯科菲家族,是最早一批在淘金熱中來到舊金山的拓荒者,他們靠賣牡蠣賺錢。伊迪絲的祖父馬修來自英國,祖母來自加拿大。這對夫婦育有七個孩子,比斯科菲家族晚幾年搬到舊金山。1860年,馬修與自己的兒子(伊迪絲的父親)一起創立了公司,從事皮革和牛油貿易。馬修死後,伊迪絲的父親繼續與自己的兒子彌爾頓和克利福德(伊迪絲的兩個兄弟)經營這家公司,這家公司直到1994年才被聖地亞哥橡膠公司收購。

報紙上經常出現對伊迪絲妹妹的報導

由於家境殷實,伊迪絲的妹妹埃瑟爾·庫克一直在舊金山上流社會拋頭露面,報紙上經常刊登她的照片,並對她的美貌大加讚賞:“她無疑是金發碧眼的非常醒目的女人,有著蓬鬆的頭髮,身材很好,穿著也非常藝術。” 遺忘是死,記得是生人們對百年前的信息瞭解越多,就越會引發對伊迪絲早逝的惋惜。這也許就是尋根問祖的魅力,人們找的是伊迪絲的親人,實際上也寄託了追求自己根系源流的渴望。

19世紀末墓地遷移公司打出的廣告

根據歷史學家的說法,舊金山於二十世紀初迎來了新一輪發展,舊墓地的屍體被挖出來,搬到了離海更近的西部,為大規模移民讓路。在墓地搬遷過程中,由於勘察技術落後,伊迪絲被遺忘在了原地。好在,伊迪絲的身份最終水落石出,真名也出現在了墓碑之上。

伊迪絲的新墓碑

“最令人驚訝的是,每個人都在為這次尋親提供無償服務。人們想要解決這個謎團,為小女孩找到家人,這種情緒彷彿具有傳染性。”戴維說。這讓人想起電影《尋夢環遊記》,一旦被徹底遺忘,亡靈也將徹底消散。

或許正是因此,人們那麼渴望將伊迪絲的故事寫下來。也許下一個百年之後,還會有人想起那些在時光中褪去色彩的故事。什麼樣才是生,什麼樣才是死。遺忘才是死,記得才是生。不要因為我們的遺忘而消失,這也許是生者對亡者最好的祝福吧!參考資料Fox2:Preserved child found in glass coffin under San Francisco home ID’dFox2:Sister of preserved girl in coffin was high society San Francisco beautylatimes:Mystery solved: Remains of girl in forgotten casket was daughter of prominent San Francisco familyHefty: Secret of girl who died 140 years ago finally revealedFacebook:“ I once was lost, but now I’m found”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