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為了抵禦外侮或是擴增國家版圖,不惜發動戰爭掠取資源,可是每次一有戰事,隨之而來的就會出現軍餉不足、國庫空虛等狀況,事實上打仗之所以這麼花錢,關鍵在於工資差異、戰備耗損以及招兵買馬上的開銷極大。
正所謂養兵千日用在一時,古代帝王平時即便不開戰,也需要操練士兵,開銷必不可少,不過為何每當一有戰事,就經常出現軍餉不足的情況發生?事實上背後原因有3點,首先是「工資差異」,休戰期間的軍餉大多不高,一旦要打仗,薪資就會翻倍,還會給予補貼,畢竟戰爭免不了要犧牲,尤其是士兵不幸戰死,朝廷除了出資安葬,還要給家屬發放撫卹金,否則收服不了軍心與民心。
其次是「戰備耗損」,士兵們在前線打仗,自然需要糧草補給,而受限於古代運輸並不發達,期間的耗損不小,若不慎中了埋伏,糧草甚至落入到敵人手上,因此為了將糧草安全送達,勢必得派更多人護送,隨著人數越多,糧草需求量也越多;再加上一場戰役下來,兵器難免受損,需要進行重新鑄造,這也是一筆很大的消耗。
最後在「招兵買馬」上的開銷也十分驚人,畢竟冷兵器時代除了戰術之外,比的是「人力多寡」,因此一旦打仗,不僅不能遣散兵力,還需要招兵買馬,才能滿足打仗的需求,所以戰時會將國庫虧空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