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綠葉在陽光照耀下吸收二氧化碳吐出氧氣,這是我們熟悉的光合作用,但其實內部機制還有許多謎團。最近科學家從光合作用氧氣釋放最後一刻發生的原子細節中,發現一個關鍵步驟:光系統 II 似乎與物質的第五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存在關聯性。
光合作用是許多植物、藻類、藍菌等生產者,利用光能把水、二氧化碳、硫化氫等無機物轉變成可儲存化學能的有機物(如碳水化合物)之生物過程,也是維持地球生命至關重要的一道作用,但其中還有許多科學家不了解的機制,比如一種存在於植物、藻類、藍菌中的蛋白質複合體「光系統 II(Photosystem II,或稱「水-質體醌氧化還原酶」)」,如何從陽光獲取能量並利用它分解水以產生氧氣。
光系統 II 是光合作用產氧中心,科學家利用同調光直線加速器(Linac Coherent Light Source,LCLS)以原子細節觀察光系統 II,拍攝該過程不同階段高解析度圖像,讓我們對氧氣的產生有了新見解。
該過程可以簡單用棒球比賽比喻。當陽光照射葉子時,電子與空穴對(激子)就會開始繞著葉子循環移動(S0、S1、S2、S3 狀態),引發化學反應為植物製造糖分,就像棒球場球員從一壘回到本壘,當研究團隊首次對循環過程的 S4 狀態成像(介於三壘與本壘),發現 2 個氧原子在這裡結合並釋放 1 個氧分子。
而團隊也在模擬多個激子如何四處移動時,注意到激子路徑令人熟悉的模式,或者說,它們展現了非常像被稱為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物質第五態)的行為:能量以零摩擦方式在材料周圍移動,葉子中的激子有時會以上述方式連接起來。
一般來說,我們只有在材料冷卻到極低溫度才會看到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如今在光合作用過程發現類似行為,就像看到冰塊在熱咖啡中形成一樣驚奇,或許還能為未來生成合成材料的技術開展新可能性。
新論文發表在《PRX Energy》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