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戰爭不斷,每個民族都想爭搶資源與領土,而游牧民族從小騎馬射箭,反觀農耕民族自小種田,長大後上戰場幾乎沒勝算,不過歷史上農耕民族組織起來,打贏游牧民族的案例屢見不鮮,主要靠得就是「總體戰」,其中包含軍糧、交通及地緣策略,都是戰爭的關鍵。
農耕的漢民族與從小學騎射的游牧民族相比,軍事能力自然比較低,不過古代漢人靠的就是「總體戰」,主要是培訓軍隊、布局內政,有完善的內政系統,才可為戰爭提供足夠兵力與物資,秦、漢、唐時期打仗都是如此。
以秦國統一六國為例,靠的就是內政「商鞅變法」,內容是在經濟上改變舊有生產關係,廢井田開阡陌、允許土地買賣,並刺激農民的積極性,在軍事上獎勵軍功,提高軍隊的戰鬥力,再來就是交通網絡,從先秦時期就可見,戰事伴隨繁重的道路建設,例如修建直道,也就是軍用高速公路,用於防備匈奴;甬道則是為前線運送軍糧。
內政還包含地緣策略,地緣與外交是戰爭的關鍵,秦滅六國時,宰相范雎就提出「遠交近攻」,主攻鄰近國家,先不理會距離遠的目標,再讓各國無法團結,之後一一擊破,在戰爭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三國時期夷陵之戰後,諸葛亮與孫氏政權保持和諧,主要也就是地緣政策,當時曹操最強大,吳與蜀若不合作就容易被擊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