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看古裝劇的人對於劇中主角在大喜之日行「周公之禮」並不陌生,不過為何男女行房要以「周公」命名呢?事實上背後原因令人出乎意料。
相傳西周初年婚俗混亂,許多未婚男女關係複雜,而輔佐天子執政的周公為了整飭民風,親自制定「婚儀七禮」,將說親嫁娶分為七個環節,分別為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敦倫,並且對每個環節訂定了具體的規定。
首先,「納採」指的是男方要請媒人去女方家提親;「問名」即男方家請媒人問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等;「納吉」為男方將女方的名字或者八字帶到祖廟占卜;「納徵」意指男方送聘禮給女方;「請期」是男方擇定婚期,尋求女方同意;「親迎」則為男方將女方迎娶進門;至於最後的「敦倫」,意即敦促天倫之和,夫妻雙方在新婚當日依禮行房事。
為了讓士大夫明白禮儀制度,周公與他的妻子還在眾人面前親自演示前六個環節,最後的敦倫則是以一分為二的葫蘆作為教學工具,表示夫婦二體合一,也能一仰一合地擺在新房內,象徵男俯女仰及子孫繁衍。
由於當時還規定男女在婚前不能隨便發生關係,只有到了大婚之日才行,因此「敦倫」雖然是男女性愛的代稱,但是專用於夫妻之間,而後人也因為周公制定了《周禮》,便將夫妻行房稱為「周公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