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北伐蒙古西部的部族「瓦剌」,沒想到全軍覆沒,最終還被俘虜,瓦剌要脅明朝用城池與銀兩贖人,一名忠臣為了保護國家,因此選擇捨棄皇帝,還組織軍隊保護都城,順利守住明朝的國土,為國家續命200年,但最後卻被皇帝冤殺。
明朝忠臣于謙曾參與平定漢王朱高煦謀反有功,因此獲得明宣宗器重,當了御史8年為民除害,之後晉升兵部右侍郎巡撫山西河南,以品級來說,他從正七品直接跳到正三品,連升八級,而且當時他僅30歲左右,可說是年輕有為,是抱有家國情懷的忠臣。
于謙在山西河南擔任巡撫時,正好遇到小冰河時期,導致天氣異常,因此出現不少自然災害,為了賑濟百姓,政府必須開倉濟民,但財力若不足,就會號召富人捐錢與糧食,幫助政府度過難關,而于謙所在的山西與河南,屬於較貧困地區,但當時他們捐獻數量卻是全國前幾名,主要都是于謙的功勞,他帶動當地百姓一起捐獻。
直到正統十三年(1448年),由於明朝邊防吃緊,因此于謙被召入京師,擔任兵部左侍郎,隔年蒙古「瓦剌」率軍大舉進犯明朝,宦官王振唆使英宗親征,雖然眾臣極力勸阻,但英宗依舊堅持御駕親征,豈料不僅全軍覆沒,當時的兵部尚書因此喪命,英宗還被俘虜,蒙古派使者至明朝要求用城池與銀兩贖人。
北京城的大學士陳循及于謙等外廷文官,還有以金英為代表的內廷文官,進行商討後,認為不能受蒙古人要脅,最終決定捨棄明英宗,改立英宗的弟弟景泰帝朱祁鈺,並且組織軍隊守護都城,也就是歷史上的「北京保衛戰」,于謙繼任兵部尚書,號令軍隊與蒙古對戰,雖然當時有人提出,放棄北京遷都南京,但北京處於畜牧業與農業的交界位置,能使政權又富又強,因此于謙認為應該要保護北京。
于謙率領軍隊除了防禦外,還設計離間蒙古內部勢力,最終瓦剌派遣使者講和,明英宗被俘近1年後返回明朝,不過景泰帝繼位後不久就露出本性,就算英宗回來也不歸位,還廢除英宗兒子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兒子,但景泰帝任職期間,頻頻發生自然災害,他的兒子不久也病逝,大臣石亨、曹吉祥等人趁景泰帝病重時,聯合發兵擁立英宗復位,史稱「奪門之變」。
由於于謙個性耿直,看不起懦弱的大臣、皇親貴族,當時在景泰帝任職期間,受到支持和信任,讓不被重用者懷恨在心,因此英宗復位後,石亨和曹吉祥等人刻意誣陷,另外,英宗對兒子被廢太子之事耿耿於懷,認為讓景泰帝繼位,使自己的兒子太子之位受威脅,都是因于謙的決定導致,最終以謀逆罪將他判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