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經 23 天任務,中國的嫦娥五號探測器已經帶著最新月球土壤樣本返回地球,於當地時間淩晨 1 點 59 分順利降落在內蒙古四子王旗地區。中國團隊表示,將會與全球科學界共享月球樣本。
中國繼去年初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在月球背面軟著陸、成為全球第 3 個在月表放下月球車的國家後,現在嫦娥五號(Chang’e 5)探測器也出色完成任務,帶著 2 公斤重的月球土壤返回地球。
由於嫦娥五號以近宇宙第二速度(即擺脫地球重力的逃逸速度)進入地球大氣層,速度非常快(比從國際太空站返回的太空艙快非常多),不可能以此速度直接著陸地表,儀器設備也會在與大氣層的高速摩擦下過熱燒毀。
因此美東時間 12 月 16 日下午 12 時 33 分(中國時間 12 月 17 日淩晨 1 時 33 分),嫦娥五號軌道器與返回器組合體先在阿拉伯海上空進行一次半彈道跳躍、實施初次氣動減速:返回器先向上躍出大氣層,到達最高點後滑行下降,等再次進入大氣層後實施二次氣動減速,降至距地面約 10 公里高時,返回器打開降落傘完成最後減速並保持姿態穩定,隨後在預定區域平穩著陸。
過去,NASA 的阿波羅指令/服務艙(Apollo command and service module)也是採用相同技術返回地球,而新型的獵戶座太空船(Orion spacecraft)則採用更複雜的多彈道返回技術。
至於嫦娥五號這次帶回的月球土壤樣本,將可和 40 多年前美國和蘇聯帶回的岩石樣本明顯對照,前者降落在呂姆克山(MonsRümker),該地區岩石年齡相對年輕,不會超過 12 億至 13 億年,但後者取樣的岩石樣本形成年齡都有 30 億年以上,因此兩者對照應能進一步提供有關月球內部結構的訊息。
外太空資源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中國政府表示願與具科學分析共同目標的組織、科學家分享月球樣品,包括調查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