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面對叛逆期時常感到束手無策,常常感嘆與順從又天真爛漫的小時候簡直判若兩人,但科學家說這是人類成熟的標誌。掃描大腦活動的研究發現,幼兒大腦幾乎只關注母親的聲音,但到了十幾歲,對母親聲音愈來愈無感,陌生人的聲音才能刺激大腦活動。
嬰兒與幼兒時期特別依賴媽媽的聲音,2016 年研究發現,孩子可非常準確辨識媽媽的聲音,媽媽的聲音不僅觸發大腦聽覺處理區域,還會觸發許多不是由陌生聲音觸發的區域。包括獎勵中心、情緒處理區域、視覺處理中心和過濾資訊的大腦網絡,媽媽聲音視為教導幼兒所有社會情感世界,以及語言發展的聲音來源,科學家甚至認為,子宮內的胎兒也能辨識母親的聲音。
但邁入青春期就完全不是那回事了。史丹佛大學神經科學研究人員找來 7~16 歲兒童與青少年實驗參與者,讓他們聽母親或陌生女性的聲音,再掃描大腦。為了簡化聲音有利實驗,參與者聽到的聲音都是無意義字詞,結果發現,當兒童和青少年聆聽這些聲音時,大腦某些部分的確變活躍。
其中 7~12 歲兒童大腦的某些區域,尤其是參與檢測獎勵和注意力的部分,對媽媽聲音的反應比對陌生女人的聲音反應更強烈,但青春期參與者卻完全相反。青少年同樣大腦區域,不熟悉的聲音比母親的聲音更能引起反應,且關係顯著,科學家甚至可以利用青少年大腦掃描的聲音反應資訊預測年齡。
科學家表示,從關注媽媽聲音轉移到到其他人,轉變似乎發生在 13~14 歲。但並不是青少年大腦區域再也不會對媽媽的聲音有反應,而是陌生聲音更有價值,更值得關注。
不過媽媽的聲音還是有價值,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生物人類學研究人員發現,當壓力過大的女孩電話聽到媽媽的聲音時,壓力荷爾蒙會下降,但媽媽傳的簡訊就沒有用。
青春期叛逆很正常,科學家表示,探索新人物和環境是青春期的特徵,隨著人們更成熟,越來越不依賴母親,而更依賴同儕等群體關係。由於孩子的社會聯繫需擴展到家庭之外,大腦也要適應不斷發展的世界。
為了獨立生存需要的神經生物特徵轉變,可幫助青少年與世界互動,並建立關係,使他們在家庭之外也擅於社交。所以如果家裡有青少年,對父母嘮叨總像左耳進右耳出,可能不是他們不願意做,而是大腦沒有發揮作用。史丹佛大學研究作者也笑稱,他有兩個十幾歲的孩子,對這項發現感到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