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乳石常見於石灰岩、白雲岩等碳酸鹽岩地區的洞穴內,例如廣西、雲南還有墾丁都可以看到。除了環境,鐘乳石還需經過漫長的時間,往往要上萬年或幾十萬年,才會形成一柱柱美麗的結晶。由於成形時間長,鐘乳石對於遠古地質考察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
與鐘乳石相似的奇景還有石筍、石柱等不同形態的碳酸鈣沈澱物。它們形成的原因都是因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滲入到石灰岩的隙縫中,溶解石灰岩裡的碳酸鈣(CaCO3),形成鈣離子(Ca2+)和亞碳酸根離子(HCO3-)。
溶解碳酸鈣後的水,從洞頂上滴下時,由於水分蒸發、二氧化碳溢出,使被溶解的物質又變成固體(稱為固化),經過長時間的累積,就會形成所謂的鐘乳石。
接下來,我們來認識一下不同種的碳酸鈣沈澱物!
以下是石灰岩地形容易見到的四種奇景:
鐘乳石:垂在洞穴上方岩壁上,由上而下逐漸增長而成的。
石筍:碳酸鈣沈澱物在地面由下而上逐漸堆積而成,形狀像竹筍。
石柱:鐘乳石與地面上的石筍結合而成,就像一根柱子一樣。
石簾:在洞穴壁上形成像簾幕的碳酸鈣沈澱物,又稱流石。
了解鐘乳石如何形成後,是不是越來越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