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南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稱,6,600 萬年前導致恐龍滅絕的小行星(直徑約 10 公里),很可能起源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主要小行星帶的外半部分,以往認為不會產生大型撞擊物。
一般認為導致恐龍滅絕的小行星撞擊現在墨西哥猶加敦半島,炸出一個埋在地下直徑約150公里、稱為希克蘇魯伯的隕石坑(Chicxulub crater)。岩芯樣本表明,撞擊物成分與碳質球粒隕石相似。然而碳質球粒隕石相對常見,但沒有一個接近希克蘇魯伯事件的大小等級。
《Journal Icarus》描述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David Nesvorný說,決定尋找希克蘇魯伯撞擊者可能藏身的地方。
利用NASA的Pleaides超級電腦,研究小組模擬追蹤火星和木星間帶狀區域內13萬顆小行星軌跡,分析基於熱力模型,可將天體推入動態的逃逸艙口(dynamical escape hatches),那裡受太陽系其他行星引力影響,可將天體推入地球附近的軌道。
研究結果顯示,位於主小行星帶外半部分10公里寬的天體,撞擊地球的頻率至少是之前認為的10倍(平均每2.5億年左右一次)。共同作者Simone Marchi說,這個結果很有趣,不僅因為此區域為大量碳質球粒隕石撞擊物的所在地,還因團隊模擬,首次重現接近地球的大型小行星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