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思議

沒有UFO,但是有:大規模生產的飛碟!德國納粹飛碟之謎

飛碟,自從這個名字誕生開始,就與外星文明緊密相連。迄今為止,還沒有一架現代化的戰鬥機曾擊落過飛碟。當然,這可能與飛碟的飛行速度與靈敏度大大超出人類水平有關。然而你可曾想過,或許沒有一個國家希望擊落它自己參與製造的飛行器。而這些飛行器的設計源頭是二戰中的德國!

奧運會上的科學家

1936年夏季奧運會在德國柏林舉行。我們都知道那屆奧運會意義非凡並發生了一些戲劇性的故事。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當時一群德國最優秀的科學家也在現場。吸引他們的,是鐵餅項目。他們在觀察鐵餅在運動中的飛行特性。它很像陀螺儀,能在飛行中保持平衡和穩定。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s.com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s.com 韓國壯陽口溶片

1936年夏季奧運會

而就是在那一時刻,一個獨特的概念誕生了,這就是碟形飛行器的概念。
德國是噴氣式發動機的鼻祖。他們從美國的羅伯特·H·戈達德博士的早期火箭試驗中學到了很多東西。1919年戈達德博士發表了一篇題為“到達極端高度的方法”的論文。12年後,1931年3月14日,德國成功的發射了第一枚液體燃料火箭。

羅伯特·H·戈達德博士

然而他們的目標並不僅限於此,遠程導彈是德國軍方的下一個目標。德國在柏林東北波羅的海沿岸的皮內曼德島開發新型導彈。成千上萬的德國頂尖科學家和技術人員受僱於這個巨大的計畫,他們的主要目標是:設計、發明和開發可以用作遠程導彈的超級火箭。

V-1

1940年,最大射程305公里的V-1交付德國空軍。1941年,V-2開始批量生產,最大飛行距離約為322公里,最大速度達到5300公里/小時。與此同時,其他導彈設計的試驗在皮內曼德進行得非常瘋狂。這些實驗設計大多是大型火箭,或多級火箭,其中一些還有人駕駛。
在眾多設計中,最有趣的想法是一種被稱為“V-7”的激進設計。
神秘的V-7

V-7是一種碟形導彈,或者更準確地說,是一種碟形飛行器。因為它可以由人駕駛或者由地面的雷達引導。而最奇特的是,V-7可以在任何給定點盤旋,這是其他V型導彈無法做到的。這一特性,加上它不同尋常的速度和機動能力,使它成為戰時監視工作的理想機器。

事實上,德國科學家對碟形飛行器的研究開始於20世紀初。最初構想是在圓盤上使用三個或者多個螺旋槳,那時候噴氣發動機還沒有發明。但隨著1911年羅馬尼亞人亨利·瑪麗·科恩達發現了科恩達效應,他們取得了突破。
科恩達效應是指當流體(水流或氣流)有偏離原本流動方向,隨著凸出的物體表面流動的傾向。一個簡單的例子是將一個金屬勺子放在水龍頭下面,讓水流從勺的底部流到邊緣。你會觀察到水會沿著勺底向上流了一小段距離。

科恩達效應

一名參與過納粹飛碟原型機研製的技術人員透露,納粹飛碟正是利用了科恩達效應。而且早在1912年,一架基於這種科恩達效應的碟形飛行器就曾在巴黎墜毀。

1941年,德國工程師完成了V-7的設計圖紙。隨後,他們在柏林地區外的某些地下工廠開始製造這些飛碟的原型機。領導這項絕密工作的是理查德·米耶特博士,他曾幫助研製了V-2火箭。此外,參與這項工程的還有機長魯道夫·施裡弗、工程師哈克勞斯·哈伯莫爾和意大利技師朱塞佩·貝隆佐。

魯道夫·施裡弗與納粹飛碟

據德國戰爭技術武器部戰時負責人、《二戰中的德國武器及其後續發展》一書的作者魯道夫·盧薩爾少校說,米耶特博士建造的V-7圓盤直徑為42米,而施裡弗和哈伯莫爾建造的另一艘類似的碟狀飛行器直徑有15米。這些都是大型飛行器,完全可以載人。
1945年2月14日,哈伯莫爾和他的同事,飛行員魯道夫·施裡弗,準備向德國空軍專家“正式”演示他們的飛碟原型機。

Flugkreisel

施裡弗-哈伯莫爾的設計與米耶特(及其同事)製造的“V-7”不同,它被稱為“Flugkreisel”(飛盤),使用直升機原理,通過旋轉轉子環來放大升力。它可以搭載機組人員飛行,也可以通過無線電或雷達從地面引導飛行。

最終的測試結果是驚人的。施裡弗-哈伯莫爾飛碟在2.4分鐘內,垂直升空到9300米的高度。而其水平飛行速度超過每小時2000公里。這讓在場的德國空軍官員大吃一驚,這個飛行器表現出了傳統飛機無法企及的速度和敏捷。
美國製造還是蘇聯製造?

儘管V-7量產計畫很快被批準了,但就像我們知道的,一切都太晚了。當蘇聯軍隊到達研究中心和工廠時,飛碟原型機早已經被摧毀了。最終原型機碎片,以及儘可能多的德國技術人員,包括哈伯莫爾,都被“嚴格保密”的帶到了西伯利亞。

理查德·米耶特博士

而米耶特博士博士和其他人則被美國“俘虜”。據說還有一些技術人員逃到了南美。那是在1945年。而在1947年6月24日,飛行員肯尼斯·阿諾德看到9個閃亮的碟狀不明飛行物以至少1932公里/小時的速度飛過雷尼爾山。

肯尼斯·阿諾德看到不明飛行物的報導

有人猜測這些不明物體實際上是美國製造。他們已經掌握米耶特製造飛碟的技術。1966年8月20日,慕尼黑的一家週報刊登了揚·霍爾伯格的一篇重要文章,題為:霍爾伯格在文章中說:“飛碟不是未知的,恰恰相反,我們對他們非常熟悉,他們是美國和蘇聯製造的。”

一份CIA的解密文件顯示,蘇聯掌握了德國飛碟技術

美國政府也懷疑這些不明飛行物的來源。1950年代,北美掀起了一場不明飛行物熱潮。不明飛行物的目擊事件越來越多。這讓美國和加拿大很擔心,他們懷疑這是蘇聯的秘密武器。美國很快發現蘇聯在戰後已經獲得了一些德國的飛碟計畫,包括一個飛碟的模型,還有技術人員。他們懷疑當時蘇聯已經有能力製造這些飛行物。
南美的秘密工廠

除了蘇聯外,秘密的飛碟工廠可能已經在多個國家存在。二戰結束後,一些盟軍情報人員認為一部分德國科學家已經逃到附近的西班牙,並在那裡研製飛碟。1949年5月14日《華盛頓日報》的一篇文章中寫道:

陀螺儀

這些空軍人員認為納粹科學家在戰爭期間一直致力於利用陀螺儀原理飛行。然而戰後他們與希特勒一起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有情報暗示他們中的一部分逃到了西班牙。而截獲的文件顯示,德國人在利用陀螺儀原理飛行方面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走得更遠。

儘管西班牙確實在戰爭時期資助了一些德國科學家,但這些科學家很容易被其他許多國家的間諜洗劫一空。事實上,西班牙對成千上萬的德國人來說只是一個短暫的停留之地,其中包括逃避追捕的科學家。這些科學家的最終目的地實際上是阿根廷。

1961年,一名叫理查德·奧格登的記者曾聲稱,二戰後阿根廷的納粹一直在秘密研究飛碟,而且一直持續到1952年。根據奧格登的說法,在1945年研發和飛行的飛碟使用的是噴氣動力,而不是電磁力。電磁驅動飛碟的研究是在阿根廷的德國實驗室完成的,這種飛行器在1952年被完善並試飛。但阿根廷從來沒有大規模生產過這種飛行器,只是造了一些實驗機。

美國《國家警察公報》的編輯在1951-52年間收集了大量官方證據。這些證據表明希特勒及其一些親密的助手藏匿在阿根廷。他們刊登了一個系列文章,標題是:“希特勒還活著!”
同時,他們認為希特勒在哥倫比亞波哥大也有藏身之處。據《國家警察公報》的長期記者喬治·麥克格拉斯說,在國務院檔案裡有一份日期是1948年7月2日的文件。這個文件記錄了有人看到希特勒進入哥倫比亞,而且身邊還有幾位科學家和一位空軍少校,並攜帶著幾種“秘密武器”的技術計畫。

值得一提的是,南美洲的確是飛碟目擊事件的高發地,而且在1947年阿諾德看到些飛碟之前幾個月,南美就已經有對這些碟狀物的目擊報導。所有這些似乎也在印證了納粹的秘密飛碟工廠可能就在南美。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這樣一個畫面:在南美洲和其他地方的一些秘密“飛碟”基地中,德國科學家正忙著組裝大型飛碟。所有的工作都在秘密的地下工廠裡進行,就像二戰期間一樣。然而,那些複雜的零件可能不是在基地製造的,而是由世界上的很多個廠商製造。不同的零部件由不同的廠商負責,因此他們也不會知道該這些零件的用途是什麼。

所有零件隨後由各個廠商運往南美的某個辦事處,然後從那裡被送到各個秘密基地。飛碟不再是某一個國家的產品,它們可能起源於德國,在南美組裝,全世界提供零件!
德國設計,人類製造

一些不明飛行物目擊事件似乎也在說明一些飛碟就來自地球。
1966年11月4日,一個碟狀飛行器降落在西弗吉尼亞州帕克斯堡附近的高速公路(77號州際公路)上。伍德羅·德倫伯格看到有“太空人”從那個從圓盤裡走了出來。這個“太空人”跟他交談了大約十分鐘,告訴他不要害怕,因為他(飛碟飛行員)來自的“國家”遠不如美國強大。

德國產煤油燈

德倫伯格說,他當時仔細看了一下這艘飛船。它沒有燈光,顏色為炭灰色,好像是某種金屬製成的。他說:“它的形狀像一個舊的煤油燈球體,有一個平底和一個圓頂狀的頂部。”。
而那個“太空人”似乎相當標準,“1.8米高,35到40歲。體重約84公斤。”

德倫伯格事件中的太空人

不需要太多的邏輯就可以把上面所有的數據與一些很容易來自地球、來自地球上某個“國家”的數據進行匹配!而這個不明飛行物的外觀設計相當的“德國”。
1965年。兩名警察在南非比勒陀利亞郊外的一段偏僻高速公路上開車。在繞過一個彎道後,他們驚訝地看到一個閃亮的銅色圓盤,直徑約9米,上面有圓頂和其他東西。兩名巡警停下車,驚訝地看著這個圓盤。它突然開始一個難以置信的速度垂直起飛。據兩名目擊者說,它的底部有幾個小的噴射管。

這個設計似乎與“Flugkreisel”的設計十分相似。而另一件有趣的事是這個圓盤是銅色的,而目擊地點附近就有南非著名的銅礦。一家名為《瓦特蘭》的報紙曾刊登了這個事件,但很就被要求停止刊登和這一事件有關的新聞。
所有這些都讓人懷疑,在眾多的UFO目擊事件中,可能有不少是地地道道的人類製造。納粹飛碟的初衷是武器。或許只有這種初衷,才會引起人們不計成本的開發、設計和製造。或許有一天,公眾也從這種技術中獲益。一種嶄新理念的交通工具,將改變我們的世界。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