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段「降雨機率」影片在網上熱傳。一名西方成年女子坦承說,她長這麼大才知道氣象預報的降雨機率這個常識跟她的認知不同。對此,有氣象專家做出回應。
一名女子原以為氣象預報所說的某地區降雨機率30%是指有30%的機率會下雨,但後來才知道,這代表有100%的機率會下雨,不過只會出現在30%的區域。
有一名外國網友留言糾正她說:「不,女孩。這意味著有30%的機率會下雨。我爸爸曾經是資歷將近30年的氣象學家。」
但另一名網友接著留言反駁說:「我是現職的氣象學家,她講的沒錯,妳爸爸似乎錯了。我們是預測有多少比例的人會看到降雨。」
同樣是氣象學家,為什麼說法會不一樣呢?針對這個問題,台灣氣象專家彭啟明在臉書上提出了解釋。
彭啟明指出,其實降雨機率在國際上有兩種定義:第一種是「在一個區域內有多少%的面積會下雨」(如影片中女子所述),第二種是「在某特定地點,有多少%的機會會下雨。」
他說,隨著氣象科技、氣象預報的技術不斷精進,現在的預報都可以「點位」來做預報了,因此目前世界上大多數氣象局和氣象機構的降雨機率,都是採用第二種定義。但還是有很特殊的地方或用途,會使用第一種定義,不過真的很少很少。
依據台灣中央氣象局的定義,降水機率是預測出在某一地區及一定時段內降水機會的百分數,而降水機率預報是指各預報區未來36小時內的3個時段(每12小時為1時段)出現0.1毫米或以上的降水機會,和降水時間以及面積是無關的。
比如說,氣象局預報台北市降水機率70%,就是指台北出現降雨的機會有7成。
而美國氣象局對於降雨機率的定義,也是採用上述的第二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