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思議

中國古代實行了2000年分餐制,為什麼改成了合餐制?

所謂分餐制,是指將食物用餐具分開,各自使食用。根據史料記載,中國最遲在周朝時,就已經實行了分餐制。《周禮》註記載道:“設席之法,先設者皆言筵,後加者為席。筵長席短,筵鋪陳於下,席在上,為人所坐藉。”這是說,在準備宴會之前,會在地上鋪設一塊大的蓆子,叫“筵”。每個人坐的地方再放一塊小的坐墊,叫“席”。筵席上放著食案,食案上放著盛放食物的器具。舉行宴會時,不分貴賤、賓主,大家各自享用一份食物。

分餐制


這就是標準的分餐制。既然大家都各自享用一份食物,那麼如何體現身份的高低呢?有辦法。根據《周禮》記載,天子是使用5塊坐墊,大夫是使用2塊坐墊。人們就是通過坐墊的多少,來體現身份的高低。那時候,食物不多,品種有限,大家的食物幾乎都是一樣的,不會因為身份尊貴而吃更好的食物。戰國時期,齊國貴族孟嘗君(田文)在封地薛邑招徠各國人才,門下有數千食客。有一天晚上,孟嘗君與食客一起進餐時,侍從遮住了燈亮,被擋住燈光的食客認為孟嘗君吃的食物與自己不一樣,便憤而離席,要告辭而去。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s.com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s.com 韓國壯陽口溶片

孟嘗君影視劇形象


孟嘗君見了,立即站起來,親自端著自己的飯食與他的相比。食客頓時慚愧得無地自容,當場自殺表示謝罪。在漢朝時期,人們還是以分餐製為主。《史記》裡就很明確地指出,項羽舉辦的鴻門宴,實行分餐制:“項王(項羽)即日因留沛公(劉邦)與飲。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這是說,項羽留劉邦吃飯,項羽和項伯是主人,朝著東方而坐;范增朝著南方而坐;劉邦朝著北方而坐,張良朝著西方陪坐。

鴻門宴劇照


正因為鴻門宴採取分餐制,幾個人的座位隔得遠遠的,中間還留著一塊場地,因此項莊和項伯兩人才能夠在這塊場地上舞劍。如果是採用合餐制,他們兩人要表演舞劍,得跳到桌子上才行。其實,與分餐制一樣,合餐制也有著悠久的歷史。《禮記》記載:“飯黍毋以署,共飯不澤手。這是指老百姓吃飯時,是把黃米飯裝在一個陶盆裡,大家輪流用手抓著吃。只不過,這時候分餐制是主流,合餐制發展緩慢。到了宋朝、明朝以後,雖然貴族依然採用分餐制,但普通老百姓家庭逐漸流行起合餐制。以至於到了今天,合餐製成為了主流的做法,反而是分餐製成為了極為罕見的做法。

合餐制


這是為什麼呢?一是桌椅的出現,助推了合餐制的流行。漢朝以前,桌椅還沒有出現在中原地區,人們就餐時席地而坐,合餐沒有多大的意義。漢朝時,胡床流入中原地區,演變為椅子。隋唐五代時,桌子又出現了。人們開始使用椅子,在桌子上就餐。王公貴族擁有的資源多,哪怕是使用桌椅就餐,依然能夠採用分餐制。可普通老百姓就沒有這麼多資源,也沒有那麼多講究。桌椅、碗筷以及食物的限制,使得老百姓更願意採用合餐制。

貴族還是採用分餐制


二是遊牧民族的影響。位於北方的遊牧民族,由於烹飪和進食條件的限制,一般都採用合餐制。在南北朝、五代十國、元朝、清朝時期,隨著民族之間的不斷融合,遊牧民族的合餐製做法,得以進入中原地區,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分餐制向合餐制的轉變。在反映宋朝市井生活的名作《清明上河圖》中,汴京(今開封市)的餐館裡,就有許多坐著高椅圍著大桌進餐的食客。在元朝時,習慣共飲共食的蒙古人將分餐制帶進中原。哪怕最高檔次的宴會上,他們也會鋪上一塊獸皮,大家圍攏在一起,喝酒吃肉。到了清朝時期,連貴族都傾向於使用合餐制進餐。大家很熟悉的滿漢全席,便是這一趨勢的具體表現。

清朝官員進餐


三是飲食文化的豐富。在宋朝時期,經濟高度繁榮,產生豐富的飲食文化,各式各樣的菜品相繼出現在餐桌上。這些菜品,有的適用分餐,有的確實不使用分餐。合餐制能夠輕鬆解決這些問題。當然,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飲食觀念的變化,如今分餐制悄然出現在一些地方的餐館。沒有實行分餐制的地方,每道菜上都會擺上一副公筷,這算是另外一種分餐制吧。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