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思議

被父親霸佔了妻子,又遭親兄弟殺害,這位國君的一生倒黴而又悲摧

讀中國春秋時期的歷史,心情總是有些沈重,這裡面充滿了一個"亂"字。這"亂"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各諸侯國之間的紛爭攻伐之亂,二是各國父子兄弟之間的骨肉相殘之亂,三是後宮的荒淫無恥之亂。讀來令人唏噓不已。

魯隱公姬息,他本來可以擁有一個平靜安穩的生活,可是陰差陽錯,卻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魯惠公在位的時候,他的正夫人早逝,也沒有留下孩子,有一個叫聲子的偏妃生下姬息,聲子雖然也是宋國公主,但不是宋國正室所生,所以到魯國只能做妾。因此姬息是庶出,所以不能被立為太子。公子息長大以後,魯惠公給他娶了宋武公之女仲子為妻,可是仲子到了魯國後,魯惠公看到仲子長得漂亮,就把她佔為己有,並立為正夫人。第二年仲子生下公子姬允,姬允也被順理成章的立為太子。想來姬息是一個誠實孝順的公子,妻子被父親佔有,也沒有成為太子,他竟然沒有任何怨言。公元前723年,魯惠公死了,太子允年幼,姬息作為長庶子行使君權,代理政務,執掌行政大事,並不是即位,所以後人稱之為"隱公"。這一個"隱"字,太值得我們去體味了!

魯隱公代理國君是魯國大臣們一致舉手通過的,可見他的為人謙讓而誠實,而且他代理國政也非常勤勉。可是接下來發生的事情不但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而且直接把他推上了死路!這一切,都是由魯國一個叫姬翬(huī)的大臣一手造成!姬翬字羽父,人稱公子翬,是魯國宗室,是春秋初期魯國大臣。此人究竟如何,我們且看《左傳》中記載的幾件事情。公元前719年,此時隱公已代理國政四年,當時宋國想攻伐鄭國,想必是考慮到太子允的母親是宋國人的關係,前來魯國借兵。姬翬向隱公請求出兵幫助宋國,但是魯隱公沒有同意。公子翬竟然違抗君命,私自帶兵與宋國會和,並與陳國、蔡國、衛國等諸侯會盟,組成聯軍攻打鄭國。結果諸侯聯軍大敗鄭國,並掠走了宋軍的糧草。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s.com

魯隱公電視劇形象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s.com 韓國壯陽口溶片

這種嚴重的欺君抗命行為,魯隱公竟然沒有制止得了,回來後也沒有責罰,這一方面說明了隱公的懦弱,另一方面也反應出公子翬在魯國的權勢地位和囂張跋扈。魯隱公八年(公元前715年),魯國的司空無駭死了,公子翬為無駭請求謚號與族氏,隱公便以祖父公子展的名字賜無駭家族為展氏。看來公子翬在朝中說話還是很有份量的。公元前713年,魯隱公將要去和鄭國、齊國的國君會盟討伐宋國,公子翬作為先鋒提前率兵與鄭齊兩國會和。從以上事情不難看出,公子翬不但在魯國位高權重,而且它掌握的還是兵權!這就難怪隱公有點怵他了,畢竟自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君啊。這些還算不了什麼,實際上公子翬還有更大的野心,那就是想做魯國的相國!

《史記》:隱公五年,觀魚於棠

公子翬是一個很有心計的人,他知道要想當上相國必須要依靠國君才能上位,眼下隱公雖然還是代理國政,可是縣官不如現管,畢竟魯隱公現在掌握著魯國的生殺大權。公元前712年,也是魯隱公代為執政的第十一年。這一年冬天,公子翬為了達到目的,暗地裡向隱公獻媚說:"魯國的百姓都認為您做國君才能利國利民,您不如把那代理二字去掉,做一個堂堂正正,名言正順的國君。如果可以的話,我請求您殺掉太子允,然後您做國君,我做相國。"公子翬的這個提議也太直接太大膽太不要臉了吧,這幾乎完全是為自己的私心所謀,那些恭維獻媚的話只不過是想讓隱公做他的跳板罷了。隱公當然沒有答應。隱公說:"我父王先君有命在前,我是因為太子允年齡幼小才代他管理國政,現在太子已經長大。我正在菟裘這個地方建造養老之所,等建好之後我就把國政交給他。"隱公的回答可謂是至情至理,大有謙謙君子之風,也充分證明了他誠實守信,淡然處世的性格。

隱公和莒子會盟處

公子翬則不同了,他是一個權欲熏心,自私無情的傢夥,接下來所做的事情更加卑鄙無恥!小人當然有小人之心,也會有小人之舉。挑唆離間是小人慣用的伎倆,無數事實證明,這種伎倆的成功率達百分之九十九以上。他見自己無法說服隱公,又擔心太子允知道後對他不利,既然這棵樹不能乘涼,那就把它砍掉!於是心裡就產生了除掉隱公的惡念。公子翬又跑到太子允面前誣陷隱公,他說:"隱公欲遂立,去子,子其圖之。請為子殺隱公。"(《史記·魯周公世家》)前面在勸說隱公的時候,他還是想借隱公之手殺掉太子允,這次在太子允面前竟提出自己要親自去把隱公殺死,其用心之惡毒,實在讓人憤恨另加痛恨!太子允也是一個沒有腦子的傢夥!竟然信以為真,他同意了姬翬的請求。他怎麼不動動腦子想一想,(補充一下,前面似乎已經說過他沒有腦子,所以他哪裡還有腦子可用?)。若是隱公真的有篡位之心,還要等到今天嗎?在你小的時候就把你捏死了!看來在君權利益面前親情不過就是一張使用多年的窗紙,怎能經得起風吹雨打?魯隱公最終死於公子翬的陰謀之下,也是死於自己弟弟手裡。關於姬翬弒殺隱公的過程,《史記》和《左傳》裡都有較為詳細的記載。

魯隱公做公子時,曾在一次與鄭國的作戰中被鄭國俘虜,他通過賄賂鄭國大夫尹氏才得以脫身。所以魯隱公為了報恩,就把尹氏的家神供奉在一座園子裡,並經常前去祭拜,祭拜完之後就住在附近大臣蒍氏家裡。羽父就趁隱公去祭拜時率軍把隱公殺死在蒍氏家中。太子允正式即位,這就是魯桓公,為了掩蓋殺兄弒君的惡行,桓公和公子翬以弒君之罪討伐蒍氏,把蒍氏作為他們陰謀的替罪羊。《春秋》隱瞞了隱公被桓公和公子翬所弒事件,也沒有記載隱公死的地點,因而也沒有記載魯隱公是如何被安葬的情況。無白書生覺得《春秋》上的簡短的記載更能激發人們的想像:"冬十有一月壬辰,公薨(hōng)。"《左傳》又載:"不書葬,不成喪也。"意思是,在記錄這件事情時,不寫如何安葬,也沒有喪禮!這一切,全是因為一個"隱"字!此文至此終結,而心卻不能平復,作詩一首,以表嘆惋:隱去怨懷隱去志,隱去功名隱去身。不隱誠信真君子,從此不做侯門人。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